【新西兰鹰视野中文网】《新华社》等多家中共官媒,周二(8日)共同刊发统一的匿名文章,围攻因批评和嘲讽伊利集团而被抓捕的两名记者,媒体界指官媒及地方政商联手打压媒体人的行为,将媒体言论空间推至新低点。
据《新华网》周一(7日)发表题为《网络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邹光祥、刘成昆涉嫌诽谤罪案件追踪》的未署名文章,首次站在伊利集团和内蒙警方的角度,对媒体人邹光祥、刘成昆的网络言论进行批判,称他们的谣言以其较大传播力和迷惑性,频频引发市场波动和公众恐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官媒对此归结为,少数自媒体野蛮生长,以谣博名、以谣博利。此后,《人民网》、解放军报主办的《中国军网》,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媒,也原文转发了该报道。
这是媒体人刘成昆因写小说影射伊利集团潘刚外逃美国避祸被抓后,官媒首次将刘成昆的邹光祥的网络言论,定性为谣言。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指在美国治病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依然没有公开现身,伊利的股价,也持续遭重创。一些为伊利转发微博站台的网络大V,也公开为自己的站台行为道歉,并退回伊利支付的广告费。
据刘成昆一位要求匿名的原领导透露,此次官媒集体发难,显示伊利在权力阶层的公关依然在持续。在舆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内蒙地方政府以维稳模式力保伊利,甚至不惜继续牺牲被抓记者的态度也十分明显。
匿名领导说︰因为刘成昆原来也是我的下属啊,这次很明显,就是内蒙古的是省级的政府部门出来了,或者至少是内蒙的公安省级的层面是有出来了,抓人了。就相当于地方政府的权力部门已经沦为企业的家丁和打手。它事情捅大了,地方政府收不了场,那现在就变成了要么就是伊利倒下,要么就是要保它,那就要把这个错误维持下去,陷入到维稳的一个死结。这就是近年来的一个怪圈。
他还表示,官媒的表现只是他们的常态。在维持体制时,他们更不会顾忌基本的媒体操守。
而由媒体人组成的刘成昆关注组成员黄先生则表示,《新华社》的记者也不愿意就该文章署名,其实就说明了一切。目前不清楚是否有中宣部的直接指令集中刊发该文,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就是伊利本身是《新华社》「民族品牌传播工程」的首批广告客户。
黄先生还称,此外,此前多位批评伊利的记者都曾被抓捕,这次是因为事情闹大了,才被外界广泛知晓。
黄先生说︰或者是通过政治吧,就说什么自媒体影响什么民族品牌呀,从这个角度向国家层面汇报。这个上升到很高的层面哦,是很奇怪,这需要观察。我想很快就有结果了,要么就放,要么就判,谁知道这个国家怎么搞?伊利这个企业是不敢碰的,谁要是写负面,马上抓人。以前它就这样抓人,只不过是这次闹大了,大家都知道。
这个说法在《新华网》去年8月26日的报道中得到了证实。该报道称,《新华社》「民族品牌传播工程」首批入选企业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伊利凭借多年来在乳业中的优异表现,成为《新华社》「民族品牌传播工程」首批入选的唯一乳企。
《新华社》负责民族品牌的负责人向本台证实,如果需要签署该合作协议,需要支付费用。但其没有透露伊利支付的具体金额,他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传布需求费用都不一样。
另据多位关注组成员透露,官媒集体发声后,伊利也加大了对网络自媒体的压制。一位资深的前媒体人周二提供截图显示,他批评伊利的文章,遭到举报而被封。但有意思的是,网站明确显示举报方为伊利集团。
本台记者周二致电伊利集团董秘办公室、伊利集团纪委、以及伊利公关李继华,但他们都拒绝接听电话。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内蒙古公安厅,也没有接受本台记者的采访。
因在网上创作小说和发布网文,影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疑似外逃避祸,资深媒体人刘成昆和邹光祥一个多月以前被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跨省抓捕。在最近的律师会见中,刘成昆坚持自己无罪。伊利集团是内蒙的龙头企业,但近年来,至少已有七位媒体人因发文批评伊利被抓,其中多人被判刑。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