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润
我们喝茶时,或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
西式的茶杯都附带有手柄,而中国的茶杯则基本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茶杯不像外国的杯子一样带“把”呢?
网文分享了一些理解。
中国茶具和其它的餐具、炊具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共享到专用,从粗到精的一个过程。
随着茶类品种的不断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
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中国茶杯源于碗
-300x200.jpg)
在中国古代,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
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
茶叶作为蔬菜,与饭菜相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由此,最初的“茶具”,也就是吃茶的“茶具”就是碗。
而之后中国生产茶具深深受到了“碗”的影响,多数不带“把”。
为什么说“多数”,因为在17世纪,欧洲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
经常在中国订做茶杯,还嘱咐一定要加“把”。
为什么中国大多数的茶杯没有“把”呢?
-1-300x200.jpg)
不美观
以盖碗为例,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如果仅仅是一个手柄,不仅没有寓意,也不美观。
不方便
茶盘中需要摆放各种茶具,如果每个杯子都有手柄,
则放置起来不方便,会相互碰到。
另外,茶具是非常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
每一个器皿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用途和位置,相互制约而互不干扰,
体现了“律”的文化内涵。
既然是“律”了,重复的设计自然不会出现太多。
不实用
大多数的茶都是需要用沸水冲泡的,
如果是带手柄的杯子,饮用时手会感受不到茶水的温度,不免烫伤;
而没有手柄的杯子,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茶杯,进而判断是否可以饮用。
欧洲国家的茶杯为什么都有“把”呢?
-300x200.jpg)
这个还要从中国的盖碗说起,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
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
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
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盖碗的底托是可以防止烫手的,
但是在中国的茶和瓷器进入英国的时候,
我们解决水温的盖碗的底托并没有被带过去,
因此英国只好把茶杯做成甜酒奶杯的形状,
添上一个手柄来解决茶水太烫的问题。
后来茶托传入英国的时候,英国的茶杯都已经开始带手柄了,因此就形成现在的样子了。
另外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本土文化的影响:
欧洲的茶杯,源于金属酒杯,一般是银或者锡的。
这种金属材质的茶杯导热性较好,饮用茶水时会烫手,
所以大多有“把”,而且是双“把”。
说到底,文化的交融中,还是会透露出最初的文化底蕴。
(文章来源: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