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05日讯】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在这里讲评历史,笑谈风云。
说到历史,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记载最长的一个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时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五千年来都没有中断过。这里面,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间的整理。 中国从汉代之后留下一个传统,叫做「隔代修史」,就是一个王朝的皇帝,会指定一个史官,详详细细地记载这个朝代发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灾的情况,经济的情况,政治,军事,官制,包括大臣向皇帝说了什么话,皇帝怎么批覆等等,都会记载下来。然后把这些原始的资料,在史馆中存放起来,等到一个王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王朝的皇帝会指定杰出的儒生,把这些原始的资料拿出来,经过整理,变成上一个朝代的正史,这就是官修正史。
我们知道,在二十四史中,绝大多数的史书都属于官修正史,比如西晋的陈寿俢的“三国志”,当然后面“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等都属于官修正史。除了官修正史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是他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这并不是汉武帝让他做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做太史的。他的父亲在临死之前握着司马迁的手,要求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这部“史记”,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他父亲的请求。 后来,司马迁就把从黄帝到他所生活的汉武帝年代的历史,整理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就是“史记”。那么我们知道,北宋有一个大文学家叫欧阳修。他写的“新五代史“,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属于私人修史。 中国有两种主要的记史方法,一种叫作「纪传体」,像“史记”就属于纪传体。
什么叫纪传体呢?「纪」就是本纪,「传」就是列传,简单地说,就是记载人物的故事基本上,“史记”的每一篇本纪或者列传,都是讲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比如“秦始皇本纪”,就是关于秦始皇的故事;“项羽本纪”,讲的就是项羽的故事;“老子韩非列传”讲的是老子和韩非子以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写作,这个叫做纪传体,就是司马迁的首创。
在“史记”之前,还有一些记史的方法。比如中国的编年体史书叫“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写的。编年体史书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年代为中心的写作,某年发生什么事,某年发生什么事。后来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记史方式,比如“国语”是记言的。那么像“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就是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后来,还出了一种叫作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写史方式。
司马迁写的“史记”,历史跨度是三千年,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数字。我们知道西方的第一部历史是希罗多德写的,叫做“历史”。希罗多德后来被称为历史之父,他所写的那部书就叫“历史”。它所记载的是古代希腊跟波斯之间的一场战争,时间跨度不过是五十年。写了五十年历史的希罗多德,就被称为历史之父,他好像是写史书的开创者。后来,还有一个叫修昔里德的,写了一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讲的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一场战争,时间跨度不过是二十几年,可是“史记”呢,它的历史跨度是三千年,超过“历史”这本书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六十倍到一百倍。所以中国的历史,具有很多西方历史记载不可比拟的一些优势。
而且司马迁写历史,并不仅仅是只是记述了一些事件或对话,它涉及到很多像天文,水利,礼仪,音乐,还有很多就是关于,比如说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出产,然后,商业运作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包括一些这个诸子百家,他们的哲学思想等等,所以中国的历史记载,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这个史书,而不是单单只记述了一些事情或对话。像“史记“里边的”天官书“讲的就是天上的这些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的人事之间的对应关系;”。河渠书“就是关于水利方面的一些记载所以中国的历史记载,它非常具有系统性跟综合性。
而且不只这样,中国的“史记”,讲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它还包括当时中国人目力所及的其它国家,或者是少数民族的历史。比如说“大宛列传”,它讲的就是西域的大宛这个国家的历史;“西南夷列传”讲的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朝鲜列传”讲的就是朝鲜半岛的历史所以“史记”不仅仅是一部非常综合的,系统的史书,而且是当时的世界性的通史。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立下一个志向他写史记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叫「究天人之际」;第二个叫「通古今之变」;第三个叫「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要探讨天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把古今的变化全部都写在他的书里面,同时提出他的一套历史观,这就是司马迁写史的目的。
那么中国最长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叫作“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写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跟司马迁是不一样的。司马迁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皇帝如何治理国家。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呢,历经了北宋英宗和神宗两朝,他把这本书交到皇帝手里后,皇帝认为读了这本书,对治理国家非常有帮助,所以由皇帝赐名“资治通鉴”。「资」就是给予,「治」就是治理,「通鉴」就是通史而且具有借鉴的作用,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最长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时间跨度从东周战国初年开始,一直到北宋的赵匡胤当皇帝之前为止,一共是1,362年。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史界两司马,司马迁跟司马光,他们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很喜欢读历史啦,那么至于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读历史,我想每个人都有你们自己的解读。
旁白:轩辕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而汉字的发明者仓颉,则是轩辕黄帝身边的史官这似乎表明中华民族从走入文明开始,就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世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如中国人这般对历史有着虔诚的敬畏,也留下了人类唯一连续五千年的信史记载。从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到历代王朝修订的正史,中国人把许多珍贵的史实,深湛的智慧和对历史的反思记载下来,成为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说到历史呢,我经常会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这首词的词牌叫做“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很多人觉得既然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一定是罗贯中。这是不对的,这个作者是明朝中叶的一个学士叫杨慎。后来在清朝,毛宗岗父子在整理三国,并给三国做批注的时候,把杨慎的这首词(原来叫“说秦词”),放到“三国演义”的前面,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
我为什么要讲这首词呢?因为它告诉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心态。中国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的。这里有大汉的英雄史诗,有大唐的万国来朝,有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也有康干盛世的文治武功;有唐诗宋词的艺术巅峰,也有明清小说的雅俗共赏;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这里还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像岳飞,韩信这样的千古名将,还有像达摩,玄奘这样的佛家宗师,像张三丰这样的道家真人,还有像专诸,豫让这样的刺客。这里有道家的智慧,有佛家的慈悲,有儒家的仁义,兵家的奇计,法家的诡谋。
这些人不管是他们在历史中,建立了怎么样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提出了什么样的学说,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但是这些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都已经作古了,所以说当想到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就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 「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丰功伟绩啊,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瞬一样,一转眼就过去了但是杨慎呢,他却在这种瞬间中,看到了永恒。在他的词中,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这五千年的历史,就像是一场大戏,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恩怨爱恨,成败兴坏,善恶忠奸。 今天就让我们以一种非常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待续)
视频请看新唐人电视台的“笑谈风云”节目官网:xtfy.ntdtv.com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