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修道之人要像大象渡河那样?“香象渡河”寓含的人生境界

0
1454
为何说修道之人要像大象渡河那样?“香象渡河”寓含的人生境界

老子把修道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宋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李杜诸公如金翅擎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主旨宏深,文字精辟透彻,而孟郊贾岛的诗是“切切秋虫”之吟。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八中语:“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

严羽和袁枚借用成语“香象渡河”来形容诗词文赋精辟深透,但这并非其本义。“香象渡河”一语源出于佛教经典,比喻僧人证道深刻。

香象渡河

佛教自两汉交替时期传入中国,佛教中持戒修行、证法悟道的文化渐渐流入东土中原汉文化。今天的汉语成语中,有五百多条都是来源于佛家理论、修行实践故事,比如“大千世界”、“生老病死”、“芸芸众生”、“借花献佛”等等,随手拈来。

“香象渡河”源出于《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如彼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这段话是用兔、马、香象三兽渡河来比喻修行人对佛法悟道的精进程度。恒河水比喻俗世各类执着、欲望的阻碍。兔子渡河只能浮在水面,意味证悟肤浅;马匹健硕,或能趟水到底或不能,用马匹渡河来比喻那些不能时时精进悟道之人;而大象渡河则沉稳探底,大象体格庞大、平和稳健,修道精进者应如香象渡河,而只有如香象般精进者,才能最终修得如来境界。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大象是深受人们喜爱和崇尚的动物,其神态安详,生性温从,不喜斗,有大智若愚的品相,呈祥瑞焕炳之气象。古印度人认为,象是记忆力最强、最友善和定力坚决的动物;至今在印度民间文化中,象都是智慧的象征。

为何说修道之人要像大象渡河那样?“香象渡河”寓含的人生境界
阿育王参观佛塔的雕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今天的印度境内,在当年释迦牟尼传法经常去的地方,就有很多大象的雕像。阿育王在北方邦的佛教圣地桑伽施(Sankassa)矗立过一根象头柱,用它代表愿行宏深、辛勤不倦。那为什么叫“香象”呢?因为“香花”“香料”“香水”、佛香芬芳超然,这些都意味着对佛的敬意与虔诚,把象叫做“香象”,这个意象所比喻的境界自然就升华了。

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记载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的公案:“(僧)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

《续古尊宿语要》卷二则记,曹山本寂禅师问德上座:“菩萨在定,闻香象渡河,出什么经?”德云:“涅盘经。”就是指《大般涅盘经》中所说的“如彼驶河,能漂香象”。

泥牛入海

源自佛教的成语中,还有一个“泥牛入海”,现在人理解的意思是像泥牛滚入大海一样杳无音信,其实其本义也是与世隔绝、潜心修行。

禅宗曹洞宗祖师之一的洞山良价曾经过潭州龙山境内(今湖南省),看见一条小溪中漂着几个枯菜叶,便判断这深山老林里有修行者。他顺着溪流的方向走去,发现前面有几个破草庵,原来龙山和尚身居于此,他便问为何要住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龙山和尚答说,我看见两个泥牛入到海里,至今杳无音信。龙山其实是向洞山禅师表达了自己要潜心修行、不问世事的意思。

老子把修道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所说的上士修道精进,和香象渡河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儒家追求修齐治平,修仍为第一位,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才有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才有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才有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直至孙中山之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中国漫画开拓者丰子恺先生将人生境界比喻为人生三层楼,分别对应三种人,住在第一层楼的人注重物质生活,锦衣肉食,尊荣富贵;住在第二层楼的人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等。

在二者之上的,亦即登上第三层楼的人,是那些心中有信仰的人。对真理的追求和人生、宇宙究竟的探索,使他们的灵魂变得高尚,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之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香象渡河与泥牛入海,本义讲的是修道人所渴求的人生境界。中国古代社会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交相辉映,震烁千古:道家独修,佛家广传弟子,儒家则是入世的温良恭谦让、天地君亲师。承上之述,三家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亦有相通之曼妙处。

为何说修道之人要像大象渡河那样?“香象渡河”寓含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社会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交相辉映,震烁千古,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亦有相通之曼妙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参考文献

1.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2.袁枚《随园诗话》卷八

3.《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

4.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5.《大般涅盘经》菩萨品第十之三

6.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7.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文章来源于“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