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展开刘伯温遗画 惊见自己结局(图)

0
1786
崇祯展开刘伯温遗画 惊见自己结局(图)

明朝崇祯皇帝。(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崇祯皇帝在景山古柏树上自缢身亡,右脚赤裸,左足穿着鞋袜。

而民间有史料记载,明思宗与大明王朝最后结局的一幕,早在明朝开国之际,神算大臣刘伯温就用三轴绘图的形式明确预示。

刘伯温277年前就已预知王朝宿命,向后人透露了天意难违的铁律。

刘青田绘图

崇祯展开刘伯温遗画 惊见自己结局(图)
明朝军师和预言家刘伯温。(网络图片)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因此后世也称他为“刘青田”、“刘诚意”。

清人计六奇《明季北略》笔记里曾两处记载着崇祯皇帝在密室中亲见刘伯温所绘图画一事,画面的内容竟是一位和崇祯圣容一模一样的人悬粱自尽。

《明季北略》卷二十中的“刘青田绘图”是这样记述的:

当初,燕王朱棣登基成为皇帝后,曾发现皇宫内有密室。同时还发现,密室内藏有刘诚意遗留的秘记。秘记放在一个箱柜里,箱柜的环状锁头严丝合缝,非常牢固。知道有这个秘记的人都相互告诫,如果世事没啥大变故,这个秘记是绝对不可随意开启的。

癸未(1643)年秋,清兵南下破关围城,京城一带刚好是瘟疫盛行,天下极其不太平。先帝(明思宗崇祯)却想开启大内密室一探究竟。掌印的内臣叩头如捣蒜,坚持劝谏崇祯不可轻易打开密箱。皇上哪里肯听。那密室中只有这么一个箱柜,打开之后,里面放着三轴绘图,被取了出来。

那密室中只有这么一个箱柜,打开之后,里面放着三轴绘图。

第一轴绘图的内容是,数千文武百官,全都手执朝服、朝冠,披发到处乱走。崇祯皇上就问内臣是什么意思。内臣叩头答曰:“披头散发,恐怕是要多发乱。”第二轴绘图的画面,是兵将倒戈弃甲,民众拖家带口四处逃难,皇上又问是什么意思。内臣又叩头回答:“这恐怕是军叛民逃吧。”

崇祯的脸色大变,内臣就请皇上不要再观看下去了。但是皇上不肯,一定要展开第三幅画,轴中的人像,面貌和崇祯皇上非常相似,身穿白色背心,右足赤脚,左足有穿袜着履,披散着头发悬粱自尽。那终局的状况与后来发生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分毫不爽。

掌印的内臣曾把这件事密告给了国丈,并且叮嘱他千万不要泄漏出去。有长洲县官员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曾在嘉定府设馆授徒,确有听闻此事,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厄运吗。

长洲县官生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台。他儿子济生,字皇士。这些都是陈仁锡父子俩告诉我(作者计六奇)的。

关于开启这三幅画的诱因,还有一种说法。有人告诉我说:“当张献忠、李自成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南都的史可法屡次报上表章,皇上也时常阅览。有一晚,皇上刚打开奏疏阅览,忽见一人身穿素服麻衣站立面前,皇上很奇怪,问:“禁宫内院,门禁森严,怎么会有此人出现?”命左右拿下这不速之客。

于是太监们突然往前包围麻衣人,可那人却徐徐行去,一群人随后紧紧追随,只见那人奔至库门,瞬间入内不见了。太监们一看库门,锁头紧闭,根本无法自由进出,大家心中都很惊骇诧异,于是回报给皇上。

皇上便亲自去看,见有一密室,乃是刘青田所封,封缄与锁钥甚为牢固。皇上开启探视,于是看见三轴绘画。

有一晚,皇上刚打开奏疏阅览,忽见一人身穿素服麻衣站立面前,皇上很奇怪,问:“禁宫内院,门禁森严,怎么会有此人出现?”

绘图续记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里有一则绘图续记,里面是这么写的:

皇宫中忽见一少妇,遍体缟素,每每在黎明或黄昏时满宫奔走,宫人追她,她就突然不见了,众人又疑又惧。那时国已生民变。皇宫大内原来就有一个秘室,开国功臣刘诚意在上面贴了个封条,封条上说:“凡国有大变,方可门视,不得轻易泄露,以启祸端。”

皇上想要开封验视,亲临秘室门外。只见封识紧密,空中突然一阵凄惨阴风袭来,从地而起的恶雾迷漫开来。掌宫太监叩首奏曰:“此乃先天秘机,恐不可轻泄。”皇上固执,一定要打开来看,命手下二人揭开封识。

皇上亲自进入秘室,里面黑暗无光,一股妖气扑鼻而来,几乎让人无法站立。皇上与两旁的内臣都有惧意。一会儿室内出现了点微光,定睛一看,是一朱红木柜。皇上命速开,内臣小竖用金斧砍掉柜锁,里面掉出内三轴图画来。

皇上一连把一、二、三轴绘图都看了,画上面的圣容栩栩如生。看完后,内臣对圣上说:“未来之兆,祸福难分,非臣下所能预泄也。虽云屡见不祥,今皇爷仁爱治民,刚断理政,从来以正胜邪,纵有微眚(过失)导致的灾祸,是亦不烦深虑。”

次日皇上临朝,钦天监奏报,昨夜开始,星星开始倏大倏小、倏长倏缩、倏隐倏现。

皇上看毕,回到宫里,闷闷不乐。次日皇上临朝,钦天监奏报,东方有星,名曰长庚,昨夜突然变得跟从前大不一样了,光芒闪烁,有四角的,有五角的,中有刀剑、旗帜、人马影子,这是天下有兵乱的天象。而且这些星星倏大倏小、倏长倏缩、倏隐倏现。时又有南京科道两衙门报奏凤阳一带地震,其声如吼,一日三震,人人惶惑。

天象示警,于是崇祯颁罪己诏发布天下,并告诉传谕各地,轻刑罚、撤宴乐、绝迎送,只穿布做的衣服,不要加华丽的装饰。诏云:“朕以薄德,迭罹天灾,蝗旱频仍,生民涂炭……皆由朕罪日深,是致朕心日拙。……”

刘诚意秘记

关于刘伯温三绘图预示大明结局一事,清人董含在《三冈识略》中也有记载。

明宫大内有一密室,相传里面有刘诚意留下的秘记,锁得很严,并说明“非大变不得开启”。李自成大军围困京城,情势危急,明思宗崇祯亲自打开密室,里面只有一个柜子,柜子里有三幅图。第一图绘文武官员数十人,披发乱行。皇上问内臣这幅图代表什么意思,答曰:“难道不是指当官的太多,法制乱了吗?”第二图绘显示兵将倒戈弃甲,百姓拖家带口奔走逃难,内臣说:“莫非是指军民都叛变了吗?”再看第三图时,里头画了一个人像,和崇祯的御容酷似,上身穿着白色半臂背心,右脚光着,左脚穿着鞋袜,披头散发吊在了树上。

皇上览毕,勃然变色。但大明王朝的最终结局与崇祯最后的离世场景,绘图竟然一点不差地提前绘制出来了。

刘伯温碑记的预言

刘伯温不仅是明朝开国名相,还是历史上著名的预言家。他的《烧饼歌》预言了后世历史的变迁。

《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又称《刘伯温碑记》,出于陕西太白山。相传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一石壁倒塌,人们从而发现此碑文,里面的预言竟然跟今天的武汉肺炎相关,同时也指出了度过劫难的良方。

碑文写到,“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九愁尸体无人检,十愁难过猪鼠年”。明示了一场发生在冬季的瘟疫。

古人讲究“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正道。预言的目的并不是故作玄虚,而是警醒世人分清善恶。

“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个人却因为自己的无神论观念、不信神不信佛,而失去救度的机会,那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就是“不上算”。但在这样的灾难中,却有大善之人在传送着福音,他们不辞辛苦、不畏风险,告诉人们要重德行善。

对于疫灾的范围,碑记是这样写的:“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疫灾会首先从“湖广”发生,然后全国各省都会波及,在疫灾中“天下乱纷纷”,为了应对瘟疫,到处是紧张的气氛,如“狼烟”四起。

《刘伯温碑记》一再警醒世人,所谓“天道无亲,惟德是辅”,只有对于天地的敬畏、善良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避祸之道。“善”在碑记中出现了数次,“行善之人得一见”,“世上有人行大善”,“除非善乃能保全”。

在碑记结尾,刘伯温用拆字的方式,像谜一样,告诉人们最为宝贵的三个字: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是“眞”字(“真”的古代写法)。“眞”的上部似“七”,下部由“人”、“一”组成;将“引”字的“弓”进了“口”,就是“目”字,“引”字中“一竖”移至左侧,这“一竖”加“目”组成“真”的中间部分。

“三点加一勾”,是“忍”字。这里是将“三(个)点加(到)一(个)勾”中,将一“点”加到“勾”上部“刀字头”中,成了“刃”,将二“点”加到“勾”下部“厶”中成了“心”,上下从新组合成“忍”。

“八王二十口”,是“善”字。善自上至下由八(倒放)、王、廿、口组成。

崇祯展开刘伯温遗画 惊见自己结局(图)
《刘伯温碑记》告诉人们最为宝贵的三个字:“真、善、忍”(网络图片)

这三个字,就是“真、善、忍”。中国文字蕴藏了无尽的智慧,给后世留下了探寻天道真机的线索。如果世人有缘可以了解碑记道出的“真言”,碑记最后写到,“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参考资料:

《明季北略》卷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补遗

《三冈识略》之一

此文章来源于“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