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鹰视野中文网】1.为何疫情期间唯有美元“一枝独秀”?
窃以为,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清楚什么是美元指数。
根据中国大陆百度百科的定义,美元指数(US Dollar Index,即USDX)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篮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
而维基百科的解释是:美元指数,又称美汇指数,是衡量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的一项综合指标,由美元对六个主要国际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汇率经过加权几何平均数计算获得。并以100点为强弱分界线。如果美元指数超过一百,则表示美刀对其他货币更强势,如美刀低于一百,则表示美刀对其他货币更弱势。
疫情以前,美元指数本来一直低于100,但这次疫情期间,股市/债市/贵金属/原油/比特币五杀,唯独美元指数坚挺上扬,直到股市上周又连续两天大涨,才下跌回到原位。可以看到,美元指数上涨之时,就是道•琼斯大跌之时,而美元指数回落之时,就是道•琼斯指数回涨之时。
近期,唯独美元指数坚挺上扬,直到美股连续两天大涨,才跌回原位(网络图片)
也就是说,寰球大疫之时,所有的投资者都在抛弃别的投资项目,将其兑换为美元Dollar。而所有的投资大类,包括历来被认为是避险资产的贵金属,都同时直接脸朝下开始硬着陆。
为何会发生此类情况?
列位当然会说——因为全球投资者对美元有信心。
那么,为何全球投资者会对美元有信心?
这就要从金钱的信用理论谈起。
金钱的信用理论(Credit Theory of Money)之主要观点是在进入纸币和贵金属脱钩的时代之后,金钱的本质是债务。
经济学者如阿尔弗雷德·米切尔·英内斯(Alfred Mitchell-Innes)更是直言不讳——金钱和信贷/债务是一回事。其原因是货币起源于债务的记账单位,而货币创造涉及债务的同时创造。
所以,金钱的信用理论也称为金钱的债务理论(Credit Theory of Debt)。也就是说,投资者对某一种货币有信心,是因为他们认为相关国家/地区的债务信誉优良。
辣么,一个国家的债务信誉是如何得以提升至优良的呢?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英镑如何成为世界货币的历史故事中找到答案。
2.英吉利是如何把手里的牌打好的?
1759年,英吉利开始工业革命。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和全世界,这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依然是领头羊。由此,英吉利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工厂,英镑开始逐渐成为世界货币。
英吉利成为世界工厂,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海外殖民扩张的市场红利,自身的科技保护等等,但各位或许一直忽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吉利实际上已经历过一场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稳固以及其他金融业的变革。这次金融革命可以算的上工业革命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这个金融革命的源头在荷兰。
在16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了筹集对法战争的资金,利用其领地荷兰联邦的议会来为其发行债券。然鹅,在那些借钱的奸商们看来,皇帝和国王总有一天会去世,债务的继承人也不确定。但议会是永久性机构,其信用度要高于国王。
于是,在奸商们的要求下,哈布斯堡皇帝为了长期以低息筹集巨额资金,将用于偿还本息的税收交给了荷兰议会。不仅如此,皇帝在1542年又将设立新税种,以及决定财政支出的权限交给了荷兰议会。
正是在哈布斯堡皇帝以交出部分财政权为代价,将自己的“个人借贷”转换为由议会这一公共机构发行“公共债务”的过程中,国债诞生了。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当时的英国公共财政状况极为恶劣,初来乍到的威廉就想学学哈布斯堡皇帝在荷兰的做法,让英格兰的奸商们贷款给他,好让他过几天舒服日子。
但英格兰奸商们同样害怕威廉反悔(之前他们就被上上任国王查理二世赖过账。),要威廉搞一点白纸黑字的保证书。
威廉木有办法,只好通过签订皇家特许令,来和奸商们一起签下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法令(Bank of England Act 1694,又被称为吨位法令Tonnage Act 1694)。
这个皇家特许令其实大有来头——这是由君主根据皇家特权以文字形式颁发的正式授权。从历史上看,它们曾被用来颁布公共法律,最著名的例子是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
在英格兰银行法令里,这些贷款给英国政府的商人均可以成为英格兰银行的管理者,并享有包括发行票据在内的长期银行特权。
后来,这些英国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让国王反悔撕掉协议),更进一步地和国会里的贵族一起在英格兰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税体系,同时做了维护1215《大宪章》的改革。
看起来,这是威廉吃瘪,被“奸商们”欺负。
然而,正因为他愿意吃瘪,被欺负,愿意和奸商们做协商,却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红利,并打造了后来不列颠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不朽基业。
这个红利包括如下几点:
1)改革使得英伦三岛再也没有产生债务危机。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终结了诸如1672年不列颠国库大停止(Great Stop of the Exchequer)之类的违约行为,当时查理二世(Charles II)完全赖掉了所有债务,最后搞到危机爆发。
2)长期看,威廉三世的妥协和改革导致英吉利再后来在拿破仑战争中打败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拿破仑。
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使得英国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的财政支出,使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高效、透明、有序的税收体系,不仅令新兴的工业企业免受苛捐杂税困扰,且令英国国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信誉,其长期公债利率一降再降,最后仅3%利率水平,银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债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前面有提到的是,法兰西的公债利率最低也是6.1%。
另外一个数据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政府债务达到10亿英镑的峰值(超过GDP的200%)。要换在别的国家,国民早就去挤兑了。然而,英吉利的国民却因为这个公债的良好信用而坚持持有,直到战争胜利。
靠着这个,英吉利打败了他们最大的威胁法兰西。
3)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等等,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这些都为英国在大航海时代成为领头羊和工业革命发源地提供了“廉价资金”。
正是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和定期国债的不断发行,为英格兰的海外探险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资金,这些探险也让英格兰银行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1776年,英国银行家持有英国国债的约3/7,以及东印度公司等主要股票的1/3。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和英国公债的发行系统直接更是刺激了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经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早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
这一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工业革命兴起的新产业,其工业原料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厂房成本、设备成本等开支都十分巨大,如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等都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廉价资本依赖性大。
而正是英格兰的金融革命给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资本,才使得工业革命得以爆发。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更使得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名副其实处处烟囱的世界工厂。毛曾说希望拆掉帝都城墙,看到处处都是烟囱,就是这幅景象。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CC BY-SA)
3.以上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以上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等小民又当如何借此看清形势,趋利避害?
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第一代世界货币英镑(实际上是贵金属,因为英镑和黄金挂钩,又叫做金镑)的信用一样,不是天上掉下来,地里蹦出来的,而是靠着兢兢业业把自己的牌打好创造出来的。
英镑能成为世界货币,绝非一朝一夕,从《大宪章》到《英格兰银行法令》再到拿破仑战争中一己之力打倒战神,再到制霸全球,星辰大海,中间固然是靠了英吉利民族的自我奋斗,但也需要靠着历史的进城——啊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也需要靠英吉利姥爷们心甘情愿地吃瘪,限制自己的power。
英国王室没有像溥仪一样被赶出皇宫,断子绝孙,而是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受到大众爱戴,和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愿意和贵族以及奸商们合作密切相关。
第二,和英镑类似,作为第二代世界货币的美元,能有今天,绝不是靠那十几艘航母的编队,而是靠其长期形成的信用——正是这类信用导致疫情期间美元指数超过一百,变得比其他种类货币更加强势的原因。
从联邦党人文集,到美联储的成立,其中都有各种协商/妥协和各种法律的签署,更有大量的制度设计来做平衡。不然,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直放水,根本不用在放水过后又立马搞退出QE——这些都是信用建立的基础(有机会再来写写)。
很多人说美元能全球通行,是因为它掌握着十几条航母编队,有着军事霸权。似乎美国只是泥足巨人或者paper tiger,只要这十几只航母编队被搞掉,就会霸权旁落。
对此,笔者只能笑而不语——上一次秉持这类思路贸然和美国正面硬刚的国家叫做东瀛,结果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被炸沉之后第二年,美国就靠着技术情报优势利用3艘航母在中途岛翻盘。等到1945年,美国已经爆出了150多艘航母,其生产出的其余战争物资比其他盟国之总和还多。
而美国在二战爆出巨大能量,不仅仅是因为其强大的工业实力,更重要的是其金融实力——二战期间美国发行了大量公债,在很多著名的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里,战争英雄经常就被要求去为公债发行站台。
要知道,在二战期间,美元还不是世界货币,彼时之米帝就已经可以爆出大量资源,同时应付欧亚战场。而现在的美元,已经是公认的全球货币,而美国的对手,恐怕并不比德意日或者前苏联强——即使某些人找到黑科技去把这十几首航母全部炸沉,美国估计也能在一两年内爆出更多航母,以及类似二战时期原子弹的黑科技——因为人家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发行大量债务,汲取全球资源来和你硬刚。这背后的力量之巨大,恐怕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
第三,不管是对一个国家也好,对一个地区也好,对个人也好,良好的信用很重要,因为这能让你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取发展资源。
英法在17-19世纪的竞争,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经验和教训。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说穿了就是信用破产。所谓投资不过XX关,其实就是关外地方衙门的信用已经破产。没有信用的国家/地区/个人,只会被屠杀。正所谓:
杀尽环球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尤腥。
韭菜不识华尔街尚自嗷嗷问姓名。
最近, 大陆房地产公司在境外发行的债务利率大涨,恐怕就是上面的句子的最好注脚:
近期,中国大陆房地产公司在境外发行的债务利率大涨(作者博客)
第四,凡是故作高深,没有清晰的逻辑和证据的投资项目,都是在挖坑,准备割韭菜。
当初,John Law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但这种深奥莫测的说法进一步鼓励了民间的投机活动。如今,国内的某些股市分析员或者币圈大玩家,经常也会自己炒概念,“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宣布某些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这与当初John Law之所作所为何其相似?
第五,资源大国,很容易陷入资源的诅咒。
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又称为赢家的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
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发三文,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上面看不懂不要紧,笔者用普通话给您解释——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反而缓慢。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两猫斯基说的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并不能带来经济上涨。实际上,科技进步完全可以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旧有资源,比如煤炭没了还有石油,石油快没了还有核能。
经济学家曾以此解释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俄罗斯的衰退,也曾以此解释北美的发达和拉美的落后——其实,英法之争中的法兰西,又何尝没有落进资源诅咒里呢?
这里,提醒一下各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指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比较充沛的,不是么?
第六,就现在来看,美元不但有保质功能,更是最不坏的避险资产——现金为王的人是最幸福的,其次是能破产的人,不能破产的人则会陷入无尽的悲哀之中——什么,你要问我谁是不能破产的人,那我只能说无可奉告!
总结:这次疫情期间,综观股市/汇市/贵金属/石油/债市,唯有美元现金在这次疫情中风景这边独好,成为“陈独秀”。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吉利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法令》以及以此为标志的“金融革命”,以及之后英法之间的竞争。
孙文有言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后发国家/地区来讲,只有顺应世界趋势学习英吉利极其继承者美国好好的培养自己的信用才有前途,学法兰西搞密西西比泡沫,最后就会武德衰微,连大青果都打不过。至于我等小民,需要看清形势,常备美元及相关投资产品,才能在未来注定出现大量冲突的世界趋利避害。
此文章来源于“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