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前世與後身的傳奇

0
4810
(網路圖片)

作為中國人大概都知道《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然而知道蒲松齡前生與來世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今天就為大家簡介一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清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虛歲四十的蒲松齡將收集來的民間傳說與奇聞軼事整理後彙編成冊,定名為《聊齋志異》。在為《聊齋志異》所寫的序言《聊齋自志》中,蒲松齡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的奇異故事。

蒲松齡出生時,其父夢中見到一位病瘦僧人,穿著僧衣袒露右肩進入屋中。銅錢大小的一塊膏藥粘在乳旁,其父由夢中驚醒,正好蒲松齡出生了,而且乳旁果有一塊黑痣,與夢中僧人所貼膏藥的位置完全一致。原文:「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註:「瞿曇」為僧人的別稱)。他父親由此認為兒子乃苦行仙僧轉世,便賜其字曰「留仙」,當時很多人也都認為蒲松齡乃其父夢中所見的僧人轉世。蒲松齡自己也感嘆:「果是吾前身耶?」。

當今一些人研究蒲松齡時,用無神論的觀點認為這是蒲松齡因為科舉不中,而用病瘦僧人像征自己一生仕途艱辛,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懣發泄。其實仔細一分析,站不住腳。古人講孝道,蒲松齡不可能用自己的父親去編造一個虛構的故事。如果蒲松齡把病瘦僧人作為艱辛的像征,那麼蒲松齡寫下這篇文章時才四十歲,正值壯年,歷史記載蒲松齡六十歲了還在參加科考,怎麼會提前二十年自我宣告自己仕途艱難呢?當然蒲松齡懷才不遇,在他的文章中確實有感慨、嘆息、不滿、發泄甚至偏激,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範疇。我只是說:蒲松齡誕生時的奇夢絕非編造,用無神論的觀點去看古人只會偏離歷史的真相。

相比蒲松齡前世為病瘦僧人,流傳更多的是蒲松齡轉生為文人徐昆的記載。徐昆著有《柳崖外編》、《雨花台傳奇》、《柳崖詩鈔》等書。徐昆的書《柳崖外編》中有王友亮、李金枝二人所作的兩篇序言,皆稱作者徐昆為「蒲留仙后身」。這兩篇序言中講訴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蒲松齡去世後的一年,在距蒲家莊百里之遙的濟南城外金家莊,山西臨汾籍商人徐敬軒家中誕生一子。這個孩子過周歲時發生了一件奇事。周歲那天,天下著雨,徐家大擺筵席。正在大門口外迎客的徐敬軒忽見路上有一年輕書生冒雨而行,便頓生惻隱之心,邀這位書生進家來避雨。書生見堂中設筵,便問何故,徐敬軒答道:「兒子周歲」。便抱出讓書生看。本來啼哭不止的嬰孩一見書生便咧開嘴笑。書生忙問:「此庄何名?」答:「金家莊」。書生且泣且喜:「是啊,是啊,您的兒子就是我的老師轉世啊!」徐敬軒驚問其故。書生說:我的老師蒲留仙(也就是蒲松齡),在前年的今日去世,臨終前留下一句:「紅塵再到是金鄉」,我遍訪也沒有尋得,不想今天在這裡遇到。徐敬軒這時才恍然大悟,想起了前年那個神奇的夢。

徐敬軒經商多年,掙下一份家業,可惜膝下無子。前年,他去小峨眉山祈子,偶得一夢,夢中至一處地方,不知是何境界,只見垂柳映清泉。見一老儒生來此,手執蒲扇,笑而不語。徐敬軒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對他說:「此汝子也」。醒後思索半天,也不知何意。不久,夫人盧氏懷孕。徐敬軒將夢中所見老儒的相貌一一描述後,書生說:「你所見到的確是我的先師蒲松齡先生」。倆人還悟到:夢中垂柳映清泉,暗喻其號「柳泉」,手執的蒲扇,暗喻其姓為蒲。徐敬軒大喜,便給兒子取名昆,字「後山」,號「柳崖」。(註:蒲松齡號「柳泉」,「泉」為水,那麼「昆」、「後山」、「柳崖」皆有山的含義,山水相對,前世與今生互補。)於是,人傳其事,事奇人奇,還在襁褓中的徐昆就成了奇人。

說來也真神奇,徐昆這孩子還真不尋常,三歲識字,過目一二遍就可背誦,到十五六歲時,已是少年才子,時人爭相拜訪。連當時的一些文壇泰斗,如錢大昕、朱筠對他評價都很高。錢大昕稱讚他的書:「讀後山之說,使人油然有得」。朱筠稱他是「山右之名士,蒲留仙后身也」。

蒲松齡轉世為徐昆之說在民間也愈傳愈廣,徐昆本人也深信輪迴之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當時的暢銷書。於是,模仿之作叢出。可惜這些仿作「筆墨既無可觀,命意不解所謂」。徐昆覺得作為蒲松齡轉世,自己有責任寫出一部真正的聊齋續篇來「記我前生事,鴻文序外編」,於是收集各種神奇超常之事為素材,耗費心力,終於彙編成《柳崖外編》一書。《柳崖外編》共十六卷,二百九十二篇,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完成一至八卷,相隔十二年後完成九至十六卷。《柳崖外編》與《聊齋志異》相比,風格不盡相同,然而文筆同樣流利酣暢,人物刻畫一樣精細。因此,一問世就獲得了「無愧《聊齋》再世」的讚譽。當時著名學者錢大昕為他題詩稱讚說:「聞說家園似輞川,天機清妙有仙緣。閑中小試生花筆,補入《聊齋志異》編」。◆

(來源:中國禁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