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專欄】擺在祭壇台階上的犧牲知多少

0
1848
柴靜推出了深度調查中國空氣污染狀況的公益記錄片《穹頂之下》

【紐西蘭鷹視野中文網】不知是從什麼時間開始,評價誰好與不好的標準是「誰對我好,誰就是好,誰對我不好誰就不好。」至於是非黑白、道義良心,甚至常識和邏輯,都放一邊去了。所以,「兒不嫌母醜」的比喻,在需要維護政府形象的場合,用於說服自己和別人,運用的得心應手,並被廣泛接受。又不知從什麼時間開始,誰對我好也不行了,「對我好不好」,要看站在什麼立場上說話,符合誰的根本利益。否則,犯我「強國」聲譽者,遠近必誅。

2015年2月,媒體人柴靜從央視離職後,推出了一部深度調查中國空氣污染狀況的公益記錄片《穹頂之下》。影片中,柴靜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她深入實地走訪考察,訪問了大量相關部門和人員,綜合各方數據和實例,詳細剖析了籠罩在中國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裡來?以及對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危害的嚴重程度。借鑒中外在歷史和現實中治理環境污染的經驗教訓,指出我們應該怎麼辦?提醒同呼吸、共命運的中國人,「在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中」,怎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柴靜認為,有資料證明大氣污染的嚴重程度與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率是成正比的。環境污染中,最容易受到損害的是孩子和老人,是沒有保護能力的貧困人口,他們最需要發聲。柴靜說「我並不是怕死,但我不想這麼活著。」

調查發現,霧霾污染源,大部分與石化和能源燃燒有關。調查越深入,越顯露出權力監管與行業利益的相互關係。權力和利益,都不能觸碰的情況下,只有中國人的生存環境,人的生命,成為犧牲的代價。

柴靜為我們揭示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需要有一個平衡點的視角。乾淨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到的問題。全世界的人,人性都差不多,哪裡都有鑽法律空子的人,但是,執法嚴格,卻能制止大部分的違法行為。

紀錄片介紹一位美國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的觀點:「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保護落後是沒有辦法創新的。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好標準之後,保證整個市場的公平競爭,競爭本身就會贏得市場」。

柴靜在最後說: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裡就能夠變得踏實了。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保護自己生活的家園。

柴靜的心思和態度,如此的清澈明了,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她卻遭到大量她想為之發聲的普通人的攻擊、圍剿,口誅筆伐。中國的主流視頻網站,也在中宣部的要求下,刪除了這個視頻。這場保護家園的民間對話和公民行動,遭到徹底扼殺。

按理說,中國人對威脅自己和親人生命的環境污染,應該深深的焦慮。柴靜從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表達這種焦慮,正好切中人們的痛點,應該引起廣泛的共鳴才是。然而,事與願違,原本以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卻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並沒有特供空氣可呼吸的普羅大眾,猛烈攻擊這個紀錄片和柴靜本人。無論與此有關無關的個人隱私,都成為攻擊的標靶。民間的公民行動,自由媒體的深度調查,在任何一個國家扼制環境污染的過程中,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都曾經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唯獨在中國這片特色的土地上,不符合壟斷利益的民間聲音,不僅會遭到執政者的扼殺,還會遭到眾多它的支持者的群起而攻之。發聲的人,作為犧牲,被擺放在祭壇上,成為眾人獲取自身利益的祭品。在中共歷史上,這樣的犧牲層出不窮,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人不幸撞在刀口上,成為政治利益的犧牲品,這不得不說是一抹中國的非正常特色。

這一次被捆綁在祭壇上的是武漢作家方方。

在那些中共病毒驟然降臨,人們猝不及防的黑暗日子裡,武漢城中所有人都在惶恐中煎熬。患者為尋求生存的希望在各醫院奔走,親人在經受生離死別的悲痛,封閉在家的市民在焦慮中期盼度過劫難。每個人對未來的日子都有過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會遭遇些什麼?尤其是得知當初被警方訓誡的八個吹哨人都是醫生,被噤聲後病毒得以長驅直入,掃蕩全國乃至全球,質疑和憤懣是再正常不過的人性本能。

方方在大疫的陰霾下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記錄自己的感受。這是一個親歷者,對這段經歷的情感記錄,是見證這段歷史的記載。是方方對災難中遭受傷害,遭受痛苦的生命的悲憫和人文關懷。也是她對惡政,對謊言的聲討,對罪惡追責的呼籲。有什麼大逆不道,值得出這麼大的惡聲呢?對公民對話的禁言都是有違現代政治文明精神的野蠻行徑,遑論對方方的謾罵和侮辱!

如果說家醜被方方張揚了出去,讓國際社會側目,那也是因為有家醜,才需要刻意去隱瞞,去掩蓋。製造家醜的根源不去除,沒有批評的聲音去遏制,人人都幫著掩蓋,醜惡會更加無所顧忌地大行其道,總有掩蓋不住的時候。不讓家醜外揚,就是在助長醜惡恣意生長。

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尤其是對底層社會生活狀態的關心,對人情冷暖,艱辛,屈辱的同情關懷,對社會的不公與黑暗無情地揭露和抨擊,是一個作家秉持的基本操守。世界上那些偉大的文學家以及他們傳世的經典文學名著,無不是對人性的善、惡,具有鮮明的價值判斷,對社會現實,具有尖銳的批判性,才得以經久流傳,得到後世的敬仰。比如,狄更斯、雨果、巴爾扎克等等。

為什麼在今天的中國,對黑白、好壞的評判標準,發生了這麼大的顛倒呢?

雖然,隨著人的道德下滑,以及中共意識形態的侵蝕,黑白、好壞的標準也在發生變異。但是,也不能簡單的用「認知」問題來概括,黑白不分,好壞顛倒的現象背後,是利益集團壟斷國家權力和全部社會資源,迫使中國民眾不得不將自己的利益與政權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離開黨和政府,離開國家權力,社會底層群眾,確實是一個弱勢群體。生計、醫療、養老,等等問題,都被國家、政府捆綁在一起。使民眾覺得維護政權的穩定,維護政府的利益,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不站在黨的立場上說話,不符合政府的意圖,不粉飾和掩蓋黨和政府的錯誤,沒有歌功頌德,就是根本的立場性問題,就是給敵對勢力遞刀,是不能被允許和容忍的險惡動機。

將柴靜、方方這些人上綱上線,上升到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的高度進行鞭打,搶佔道德制高點,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戴帽子,打棍子。毫不掩飾地拋棄人性,踐踏善行,宣洩暴力和人性惡。

因而,現代政治文明理念的民主、自由、法治精神,沒有哪一個符合中共的執政理念,沒有哪一個不動搖中共專制政權的執政地位。因此,將言論表達的權力,監督政府的權力。視為洪水猛獸,大勢圍剿攻擊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這樣的政治環境,輿論氛圍,隨時都有人可能因為講真話,被綁在祭壇上,成為利益團體宣洩野蠻的犧牲品。只要極權專制政權存在一天,文革死灰復燃,重新再來的社會基礎一直就會存在。

當然,人算不如天算,覺醒的人群,覺醒的世界,也在如日中天般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