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鷹視野中文網】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近三個月來,中共採用了各種恫嚇和暴力鎮壓的招數,仍然沒有達到阻止市民抗爭的結果。港人反而在對抗暴力的過程中,越戰越頑強,不怕打、不怕坐牢、甚至不怕死,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絲毫不退縮。到目前為止,被抓捕的示威人士已達上千人,年齡跨度從12歲到78歲。
8月31日,「香港民主女神像」公開亮相,當天自發上街的一名中學女學生說,「即使我被捕了,要用10年來換,仍然是值得的。我們依然要站出來捍衛救香港,香港是我們的家。」
這場曠日持久的香港市民反送中運動,展示出港人守護自己家園的巨大勇氣和堅強的毅力,令人感心動耳,蕩氣迴腸。令無數人感嘆香港這座英雄的城市,將如明星般光耀史冊。暴力鎮壓的過程中,中共的流氓行徑和邪惡本性也暴露無遺,其殘忍的手段讓人觸目驚心。催淚彈的煙霧,悲憤的淚水,全球聚焦,人神共憤!對中共殘暴本性的認識更加清晰明了。
香港的未來究竟會是一個什麼結果?無疑牽動著許多人的心。港人與政府糾結的原始起點在法治,法治觀念不是執政者眼中單向的民眾必須守法,任何違抗執政者意志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必須終止。憑此怎麼能夠讓民眾信服呢?法治觀念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政府必須守法。政府首先守法,才能保障社會穩定和諧的法治秩序。社會穩定,不是靠哪一方的情懷來實現的,而要靠制度保障才能實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市民今天如此強烈的民怨,直指中央政府,並不是短時間內一件兩件事情所引發的。回顧一下回歸二十幾年來,香港人維護「一國兩制」的艱難歷程就十分清楚。
從香港回歸提上議事日程開始,對香港的前景,港民與中央政府就懷著各自不同的心境。對中國政府來說是「孩子回到親生母親懷抱」,而在世界看來,卻是「東方明珠落入共產政權」。
1984年冬,確定香港回歸的《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簽訂。時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兼中顧委主任鄧小平於1984年6月22日說:「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採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它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1990年1月,鄧小平會見李嘉誠談到香港問題時說:「不會變,不可能變。不是說短期不變,是長期不變。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更沒有變的道理」。
當年中央決策者設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的政策或許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不然香港回歸就不會那麼順利了。或許是想相安無事地各自發展經濟,利用各自的優勢,實現各自的利益需求。無論怎麼說,從總設計師鄧小平自信滿滿的語氣來看,當時的底氣還是很足的。
而對港人來說,卻是在忐忑不安中等待著茫然未知的前景。紐約時報曾報道過「530萬香港人坐在家裡,等待宣判。他們甚至沒有資格說點什麼。有香港代表去到北京,希望向鄧小平當面表達港人的意願。1984年6月,鄧小平回應了他們那句著名的話:『中英談判不是三角凳。』
『三角凳』一度在香港成為流行詞。人們反覆咀嚼它的意思:香港要認清楚自己的位置。回歸與否、怎麼回歸是中國和英國之間的事,是兩個國家的主權談判,跟香港民意無關,香港人根本沒有資格上談判桌。」
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署受國際法約束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對政治體制的約定只有兩句話「「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
從《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公布,到《基本法》1990年最終出台,期間經歷了六年的時間。六年當中,國際上風雲變幻。1986年的北京學潮觸發了鄧小平的擔憂,他在大陸推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同時,開始擔心香港這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窗口會不會成為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基地?他提出在基本法中要賦予中央干預香港的必要權力。
1987年4月根據鄧小平對《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意見,香港《基本法》中關於普選的條文加入「循序漸進」等限定條件,最終定為:第45條: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第68條: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1989年,6.4事件爆發,香港人從血腥的屠殺場景中深切體會到獨裁政權的厲害。回歸的浪漫夢想被猛然驚醒,他們急切地投身到支持內地學生改變祖國的運動當中去,他們悲憤地遊行、捐款、展開黃雀行動救助逃亡學生。那一刻,香港人的心與內地人的心緊密地連在一起,內地發生的一切,都與香港人休戚相關。從那個時候開始,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願望被激活,意識到必須要有民主回歸才能維護「港人治港。「
六四事件之後,大量的批評投向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而北京這時也意識到不能將香港變成推動中國走向民主化進程的基地。力排眾議,在草案中加入新的條文:第23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這條立法,像一根芒刺,深深刺痛香港人的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一國兩制」承諾兌現,除了尚無民主選舉之外,香港的司法獨立、言論及媒體自由、遊行及集會自由均得到保障。香港人以為五十年不變的承若也會順利實現。
結果,僅僅過了5年,2002年底,北京提出希望香港儘快落實第23條立法,這條明顯危及到香港社會自由的法令使香港人焦慮不安。2003年的7月1日,回歸紀念日,超過50萬港人走上街頭,抗議23條立法,並同時提出真普選、保自治的民主訴求。大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香港人也紛紛趕回香港參與反對23條立法的抗議遊行。本來為慶祝香港回歸而特別設立的公眾假期7月1日,從此成為香港市民遊行示威的特殊日子,其核心訴求便是「真普選」。至此開始,儘快落實真普選,成為香港民主派人士的制憲目標。
二零零七年底,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召開的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有關普選問題的決定」,否決了二零一二香港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雙普選,明確了二零一七年香港可以先行普選行政長官,但行政長官候選人須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再由全體選民一人一票選舉產生;在特首普選後,香港就可以普選全體立法會議員。特首曾蔭權表示,普選立法會最快可以是二零二零年。
人大常委會的這一決議引來泛民主派的不滿,因為除了沒有二零一二年普選,還指北京為二零一七的行政長官普選設立了相當高的門檻,因為特首候選人須經過一個提名程序。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楊森質疑,提名過程很可能變成封殺民主派人士參選,民主派人士可能很難取得足夠的提名支持。
無論如何,北京讓香港社會爭議了二十多年的普選時間表塵埃落定了。香港社會能實際做得到的,只有按著二零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二零二零年普選立法會這樣一個時間表,儘可能地令到二零一二年的選舉方法,最大限度地與日後的普選銜接。
2014年6月10日,隨著2017年普選臨近,國務院首次發布針對香港問題的白皮書,全面宣示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內涵與邊界的立場。
白皮書強調中央政府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內的所有地方行政區域擁有全面管治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
白皮書中使港人無比震撼的是提出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制度必須符合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經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人選必須是「愛國愛港」人士。
白皮書的發布引發港人強烈不滿,被認為是中央政府對香港自治權力不斷侵蝕,從高度自治調整到全面管治, 「一國兩制」已死。
白皮書發布不久,2014年9月28日香港佔中運動爆發。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人,從罷課開始演變成佔領公民廣場的行動,以公民抗命的方式,不惜以違法而後伏法的犧牲手段,佔領中環,癱瘓政治經濟中心,爭取真普選的權力。
因參與示威者大量使用雨傘阻擋警察的辣椒水噴霧攻擊,佔中運動又被人們稱作雨傘運動,到12月15日警方最後清場,雨傘運動結束。
到2019年6月,修改逃犯條例引發的反送中運動開啟,預示著最後一個還沒有被中央政府插手的司法獨立體系被打破,中國內地法律延伸進香港法律變得岌岌可危。從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三十年來,中央政府對香港事務政策的變化軌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慢慢開的過程,本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抗爭和失望已經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再加上持續三個月的暴力打壓和艱難抗爭,更加劇香港人對未來前景深感茫然和憂慮。
對於中共來說,採用不斷增強高壓的手段惡化危機,將徹底撕裂民心,使怨氣沸騰,蔓延,最終被廣大民眾遠離、唾棄,這才是中共最大的危機。從這場如火如荼的反送中運動經久不衰的跡象上來看,中國人的精神大起義,已經為時不遠了。
三十年前的東歐劇變以及蘇聯解體,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被民眾拋棄,從此,曾經不可一世的強大的共產主義陣營遭到重創和瓦解,就是中共的前車之鑒。
1989年8月23日,被蘇聯佔領的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民眾,為了脫離蘇共的控制,消除斯大林主義,舉行了一場舉世震驚的「波羅的海之路」示威運動,約200萬人參加,他們手牽手,組成了一個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穿越波羅的海三國,表達拋棄共產主義,爭取人權和追求民主自由的訴求。譴責蘇聯與德國秘密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強佔三國。雖然《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文在二戰結束後的紐倫堡審判時被曝光,但是,蘇聯一直否認這些條文的存在,堅稱是三國的國民議會代表各國人民的意願,自願加盟蘇聯。
人鏈行動之前,三國民眾不斷進行抗議和罷工行動,也曾遭到蘇共的威脅和抹黑。蘇共官方喉舌《真理報》嚴厲譴責罷工抗議活動是「激進主義者」罔顧蘇聯整體利益的「歇斯底里」式的群眾活動。
波羅的海之路示威活動之後的1989年8月26日,蘇聯電視台播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聲明,警告參與示威活動的民眾從事「反社會主義、反蘇聯」的不法行為,號召農民和工人挽救局面,捍衛蘇聯理想。
1989年12月,雅科夫列夫領導的委員會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條文的譴責議案,獲全國蘇維埃大會通過,蘇共中央總書記兼最高蘇維埃主席戈爾巴喬夫簽署了這一決議。1990年2月,波羅的海三國舉行了首次民主選舉,波羅的海之路後6個月內,三國相繼宣告獨立。
東歐劇變之後,波羅的海之路人鏈壯舉載入史冊,記錄波羅的海之路的文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劃。8月23日,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歐盟和其它國家的紀念日,史稱「黑絲帶日」或「歐洲斯大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香港反送中運動中,香港人再現三十年前的「波羅的海之路」人鏈行動,這是港人對中共發出的信號,相信人心遠離惡魔的那一天,已經走近了。
1991年8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布蘇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蘇共喪失最大加盟共和國的控制權。8月25日,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職為標誌的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戈爾巴喬夫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自尋出路。蘇共中央位於莫斯科的大樓也在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後的一小時後被葉利欽下令查封,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或自行解體,或更名,蘇共正式解體。
蘇共體制嚴重背離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壓抑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政治上嚴密控制意識形態,消滅各種反對派,打擊異己,惡化社會矛盾。加上特權利益集團形成,貪污腐敗瀆職,喪失民心,蘇共歷史上對民族大清洗中的罪惡被逐漸曝光,等等諸多原因,導致蘇共不可避免的走向土崩瓦解的結局。這個世界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共產主義國家,終究成為了昔日黃花。
習近平在2012年12月視察廣東時談到當年蘇聯時說:「最後戈爾巴喬夫輕輕一句話,宣布蘇聯共產黨解散,偌大一個黨就沒了。按照黨員比例,蘇共超過我們,但竟無一人是男兒,沒什麼人出來抗爭。」此話恰恰說反,蘇聯人民是真男兒,他們敢於對共產黨說不!他們敢於徹底拋棄共產黨,作出自己的歷史選擇。
從中共一代又一代領導人對香港管治權逐步收緊的態度,也可看出中共表面上貌似強大,而自信心卻在一點點地消失,需要靠極限施壓來彈壓民怨,靠重拾階級鬥爭舊理念來宣示威力,蘇共解體的結局,或許也是不久的將來中共的宿命,多行不義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