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專欄】喧囂褪去歸寧靜

0
2107

出奧克蘭城區往東南方向行駛,沿著一條從廣袤的漫坡地帶中間穿過的公路,一直往前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直至Coromandel(科羅曼德爾)半島的入口處,在Thames峽谷和科羅曼德爾森林公園(Coromandel Forest Park)山脈之間,坐落著一個精巧別緻的小鎮,Thames(泰晤士)小鎮。這裡,在之前的兩個世紀,曾經是紐西蘭聞名遐邇的淘金小鎮。

放眼望去,小鎮四野碧綠如洗,連綿起伏的黛青色淺山,連接天際。小鎮的街頭巷尾,維多利亞式的建築比比皆是,且風格各異,房前屋後,奼紫嫣紅的鮮花,競相開放。走在頗具時代感的街道上,活像進入一個十九世紀的歷史建築博物館,雖然時光荏苒,也難掩小鎮曾經的富足和繁華。

科羅曼德的歷史充滿了金光,它的發現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為紐西蘭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科羅曼德鎮(Coromandel Town)和泰晤士河(Thames)是紐西蘭第一個主要的金礦區,也曾經是紐西蘭最大的金礦。這座金礦曾經因為擁有非常高的含金量的石英石而名噪一時,鼎盛時期,黃金年產量最高時達到一百萬英鎊。巨大的吸引力引來數以萬計的人潮飄洋過海來到這裡,小鎮由一個為淘金人而建的小定居點,迅速發展成一個喧囂、繁華的城市,人口曾一度超過奧克蘭而成為紐西蘭第一大城市。

隨著淘金的人流,歐洲移民不僅帶來了致富的狂熱,也給這片遠離大陸,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工業文明的成果。修建起大量延續歐洲風格的建築,開設以柴油為動力的黃金加工廠,採用氰化物提取金銀的工藝。設立證卷交易所和紐西蘭銀行、泰晤士醫院、泰晤士礦業學院、報紙《泰晤士河廣告商》,等等。鎮上旅館酒吧林立,劇院、電影院、市政廳、法院、百貨公司都應運而生,小鎮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歐洲移民還帶來了傢具、餐具、照相機、縫紉機、鋼琴,書籍、花卉、果木,甚至貓貓狗狗﹍﹍等等。最主要的,當然還是一併帶來了歐洲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乃至宗教信仰,將歐洲文明的影響力,延伸到大海的這一邊,使得當地處於近乎原始狀態的部落,轉眼間匯入到現代文明社會之中。

由於當地海水淺,不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港口運輸需求,泰晤士小鎮附近的奧克蘭建起了大型深水港口,並一躍成為紐西蘭最大的港口城市。

英國人在人類的航海、航運史上,確實做出過偉大的貢獻。世界上著名的港口、碼頭,從選址、規劃、到建設,都與英國人當年無以倫比的智慧緊密相關,乃至當年建立的航行規則、航運業使用的語言、碼頭管理模式等等,無不影響深遠,沿用至今。

然而,在炫目的風光背後,往往還隱蔽著另一面殘酷的真實。

機器24小時連軸轉,震耳欲聾的馬達聲日夜不停。鼎盛時期,鎮上有800個蒸汽機馬達帶動的鐵鎚,日夜轟鳴,鼎沸的喧囂聲響徹整座小鎮,礦工們每周只有一天時間歇息。

能夠把人們從先進發達,繁華非凡的歐洲,吸引到這樣一個夜以繼日地喧鬧,甚至無法讓人安靜地睡上一個好覺的曠野中的小鎮上來,而且義無反顧地拖家帶口,安營紮寨下來,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們開疆拓土的意志力?或許,在漫長的生命歷史中,追求幸福生活始終是人類不滅的嚮往和動力。或許,給後代開拓生存環境的使命感,促使人類產生一種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不同的民族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成就著人性的光輝,鼓舞人們飛蛾撲火般地前赴後繼。

當年的礦工們,從14歲的小男孩時期就開始工作了。漆黑的礦道里,他們借著星點燈火,沿著小軌道,推動重達五百公斤的礦石車,運送到粉碎礦石的機器里。等他們成長出更強健的體魄之後,便開始從事挖礦的工作。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最要命的是封閉礦道里的惡劣環境,在人類還沒有充分的保護意識和防護技術的歷史時期,整日呼吸粉塵瀰漫的空氣,塵肺病肆虐,礦工們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如果換取金錢的慾望,沒有尺度的智慧,那將意味著以生命為代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小鎮的淘金業徹底轉身,淘金的狂熱與金燦燦的黃金一起,被人們決絕地封閉在了漆黑的礦道里。震耳欲聾的機器聲戛然而止,瀰漫在空氣中的塵埃落地,小鎮復歸寧靜。

如今,許多人已經離開了泰晤士小鎮,尤其是不甘寂寞的新一代年輕人,懷揣著與當年同樣的夢想和熱情,再出發,去別處追尋幸福的棲息地。小鎮上,只剩下五六千人。留下的居民們主要靠木業和貝類養殖業為生。

鎮上以老年人居多,其中有許多人,就是當年那幫從小鎮出發,四散去追夢的年輕人。退休後,難忘故土,又輾轉回到出生地來。他們守著含金量仍然很高的金山銀山,任由綠色植被無拘無束、漫山遍野地自由生長,給未來的後人,留下一些念想。天道輪迴,生生不息,這也許就是生命的宿命。

人潮褪去,繁華褪去,西方人的文明卻留下來了。經過街邊小餐館的餐桌旁,一位老先生熱情地招著手,像老熟人般的送過來一臉燦爛的笑容。我下意識地回望了一下身後,沒有別的人!趕緊回補一個歉意的微笑。

進入餐館,剛好碰見吧台里的幾位員工,正挨個地伸出手來,與一位小別重逢的老食客擊掌打招呼,爽朗奔放的笑聲迴旋在耳旁,別具感染力,在一旁看著他們熱情洋溢的快樂氣氛,一股暖洋洋的愉悅心情隨即在心間泛起。

小鎮上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由當地一所久負盛名的小學舊舍改建而成。館藏很豐富,博物館每周更換一次展品,輪流展示先前居民們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些頗具時代感的工具和物品,生動地記錄著當年歐洲移民的生活痕迹,活靈活現地再現當時的生活情景,令人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歐洲移民的生活氣息。

漂亮的雕花木鋼琴,象牙做成的琴鍵,掩不住地流露著往日的高雅華貴。悠遠的琴聲,似乎透過窗戶,還在空氣中流連。精美的繡花餐墊、桌布,手工抽絲,刺繡的白色襯衫,長裙,無不顯露出精緻、典雅的生活態度。

還原舊貌的百貨公司展區,成列著琳琅滿目的精美百貨。那個時代的百貨商店有專門的售貨員為顧客服務,四方櫃檯的上空,一根根細長的鐵絲與收銀處相連。售貨員將購貨清單與現金夾在一起,拉動裝有彈射功能的手柄,順著鐵絲滑倒收銀處。收銀員會將購貨收據及找補的零錢,再彈滑回櫃檯。細細的一根線,將許許多多久遠的記憶,重新拉回到眼前,心中頓時生出穿越般的親切和驚喜。

鎮上每一棟曾經有名的建築,都按照原樣做成了木製模型,股票交易所,銀行、郵局、百貨公司、市政廳、法院,電影院、餐館、旅店﹍﹍,當年繁榮的街景,喧嘩的人聲、市聲、轟隆隆的車馬聲,濃烈得呼之欲出。

最能打動人情懷的,是那間展示小鎮消防歷史的展廳。展廳四周的牆壁上,密密實實地掛著小鎮上百多年來每一個消防隊員的照片和名字。哪怕服役只有一年的消防隊員,也無一遺漏地鄭重其事的介紹給觀眾。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團隊,不同時期的制服,相同的莊重與平和,透漏出消防員們肩上的責任與榮耀。龐大的陣容,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曾經使用過的消防裝備,躍然眼前,從一旁走過,彷彿能聽見他們娓娓述說的低語,看見他們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的悲喜哀榮。

消防員大多數都是義工,業餘時間承擔鎮上的消防火警工作。在博物館中遇見一位義工老奶奶,她的出身地就在這個鎮上,曾經就讀於博物館所在地這所小學。她的爸爸也畢業於這所小學,曾經是鎮上的一名消防員,在鎮上的消防隊做了36年的義工。

回望來時路,人類在文明進程中積澱下來的,有輝煌,有悲壯,也有智慧。夢想與光榮,艱辛與悲傷,蠻荒蒙昧的征服和擴張,都會隨著時間的消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沉澱為紀念碑式的標誌。但是,反思過去得到的智慧,卻能夠成為砥礪前行路上的一絲光亮。

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或許在於心靈深處,擁有與神靈溝通的特殊能力,能夠得到神靈的特別恩賜,感悟到神聖的啟迪。因而,能夠創造出物質財富之上的精神財富。正的信仰告訴人們,內省與知止的智慧,不是讓人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努力,而是放棄貪婪無止的慾望,將目光投向更深遠處。

最近,日本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日本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獲得十九個諾貝爾獎項,幾乎以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速度,亮相世界,贏得世界矚目。這不得不引發外界對日本現象的思索,去探索究竟,去發現一個國家文明崛起中值得稱道的意義是什麼。

日本由於受到領土局促,自然資源匱乏的因素影響,以及民族性格中的武士道精神,催生出向外征服和擴張的心態。明治維新提升了日本的國力,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的艦隊打敗了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以及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使得日本正式躋身列強的行列,使之對外野蠻擴張,武力爭奪資源和地盤的野心愈加膨脹。

珍珠港事件,日本雖然在戰術上獲得成功,卻又引火上身,導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企圖用武力征服世界,向大陸擴張的野心徹底夢碎,被世界反戰聯盟打得一地瓦礫。

二戰後,在美國的刺刀下,對日本進行了全面的民主改造,放棄軍帝國主義的邪惡理念,結束窮兵黷武野蠻征服和擴張的道路,使之轉變成一個現代文明的國家。在文化方面,日本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文明方面,在價值觀方面,與文明社會民主憲政的主流價值觀不對抗,不挑戰,相向而行,協同發展,尊重公平正義的原則,尊守文明世界的國際規則,從而走向文明崛起,締造輝煌成果。從日本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用武力都解決不了的困境,通過文明的方式就能夠得到解決。

日本百年來的發展過程,證明一點,一個國家的發展,要想得到國民的認同,國際社會的認可,對內,要讓自己的人民生活幸福、生老病死有依靠,活得有尊嚴;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友善,而不是張牙舞爪的威脅。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結束混亂的方法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也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嚴峻問題。

中國的混亂,來自中共的意識形態,來自中共的體制,如果不拋棄這個邪惡的意識形態,不解體中共,不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結束混亂局面的希望是看不到的。所謂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能是一個夢幻。中國只有拋棄中共那一套虛幻的邪惡理論,從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束縛下掙脫出來,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才能文明進步,逐步改變混亂的局面。結束中共暴政,才是中國人民獲得新生的希望。

因為,搞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得到的權力,只能依靠鬥爭來鞏固,個人前途也只能依靠鬥爭來獲得上位,因此中共在意識形態領域奉行鬥爭哲學。殘酷的鬥爭使得官員拉幫結派,抱團取暖。政治生態圈不是靠制度來維繫,而是靠跟人,一旦跟錯了人,危及到的不僅是前途,還有可能是生命。因此中共的內鬥從建黨以來一直就是你死我活、十分殘酷的,活脫脫是一部紅色絞肉機。尤其走到今天,中共的內鬥,從規模到程度,都是空前的,鬥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中共的本質決定了內鬥不僅不會停止,還只會越來越白熱化。鬥爭的結果,亂象橫生是顯而易見的。

中共在政治上搞專制獨裁,不講法治講人治,黨領導一切,凌駕於法律之上。黨的權力不受監督,官員的權力來自於上級,官員只對上級負責,不需要對民眾負責。為人民服務、代表人民利益只是一句假話、空話。因此買官賣官現象在政府機構,在軍隊、在全社會普遍存在。如果當官真正是為人民服務的,那還需要買官賣官做什麼呢?買官賣官需要錢,當官以後就要利用手中的權力,變本加厲地搞錢,貪腐和道德敗壞自然會泛濫成災,無法遏制。

中共幾十年執政,劣跡斑斑,利用手中的壟斷權力,全方位控制國家資源,攫取社會財富。並掏空中國經濟,將掠奪來的資產變成中共官員的個人私產,大量轉移到國外去,讓自己的家屬子女享受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卻把野蠻掠奪造成的污染環境、敗壞的社會風氣留給中國百姓。

為了掠奪財富,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都是基於利益集團的需要,並在利益集團的掌控中,哪裡還顧得上百姓的死活,野蠻發展,犧牲人民的權力和福利,就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廣大中國基層民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養不起老,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突出。

在這種混亂局面下,殘酷的社會現實中,百姓被剝奪了社會資源,處於自身自滅的狀態,毫無安全感可言,因此,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下層百姓想方設法賺取錢財,有人不惜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產品、毒食品、地溝油、毒奶粉、假疫苗,﹍﹍互殘互害,亂象橫生。一些人不擇手段地掙錢,互殘互害現象大量發生,致使人心敗壞,道德崩潰而一發不可收拾。並且,看不到敗壞的底線在哪裡,沒有人敢說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香港這次抗議風暴,最根本的原因是港人懼怕一國一制,懼怕大陸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意識形態延伸到香港。直接導火索是港府提出修改引渡條例。中央政府過去的承諾,港英聯合聲明,基本法,認為是過去歷史不再當回事了,沒有想到在香港市民這裡通不過。傲慢的權力找個借口說大陸與香港沒有引渡條例,香港就會成為犯罪天堂。說得好像香港沒有法制,只有大陸才有法制,香港的法制與大陸的法制相比,誰的更健全,更公平正義?法律界哪個腐敗程度更低?在香港人心中是清楚的。

中共認為出一個政策就能讓深圳代替香港,讓香港爛下去,爛透,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順便殺雞給台灣看,一舉把台灣也變成普通的內地城市。不僅台灣人看得心驚膽顫,文明世界也看得心驚膽顫,不禁令人想起共產黨的初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無產階級自己。」中共的意識形、價值觀,與現代政治文明大相徑庭,嚴重背離,與世界文明社會主流格格不入。

的確,獨裁者的眼光是犀利的,不改變全人類的政治、經濟秩序,不建立中共主導的新政治、經濟秩序,中共的日子一天都不得安寧,一天都離不了鬥爭。中國與世界的對抗,實質上就是意識形態的對抗,而且是殊死的對抗。

中共一邊暴力鎮壓香港的抗議,一邊與世界政治經濟脫鉤,建立新的區塊鏈金融體系,聯合世界上落後地區和國家,搞一帶一路投資建設,不惜犧牲國內百姓的福祉,如同又見當年共產革命時期的初心,聯合全世界無產階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砸爛舊世界,建立新秩序。問題是,這樣的信仰,有幾個人相信?

當年國民黨政府的官僚作風與腐敗程度,哪能與中共今天相提並論?都因為消耗掉了大眾的信任,走向敗落。如今的中共,幾十年反覆折騰的鬥爭過程,早已消耗掉了民眾的信任。第一次長征路靠「打土豪分田地」的廣告,鼓動工農鬧革命,結果得到的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一間房子就能把年輕人壓趴下。重走長征路,不惜代價共克時艱,人民難道不明白自己就是那個代價?

別說百姓,中共官員有幾個真正信仰共產主義理想的?如果真正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把家人子女送往西方民主法制國家幹什麼呢?

如果繼續拿著與世界文明趨勢相對抗的價值理念,做著引領世界未來走向的浮躁夢想,儘管刻意地祭出什麼孔子學院的旗幡,處心積慮地往一帶一路沿途去撒幣,滿世界輸出從理論到實踐都證明是荒謬的意識形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文明世界的國家和民眾叫板,卻不管不顧國內百姓的死活,試想,這種一廂情願似的厲害崛起,幻覺似的復興、如何能夠成為現實?事實正在證明,都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