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有緣之皇上 劫滿化身入虛空(圖)

0
1660
教化有緣之皇上 劫滿化身入虛空(圖)

司馬承禎會應徵有緣皇上之徵召而對其進行教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司馬承禎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做忘論」在道教經典中佔有一席地位。他雖然是方外之人,但在世間學問方面也是博學多才。他精通篆書,並且自成一體,人稱「金剪刀書」。他自號「白雲子」,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非常熟悉有關丹藥的道術。雖然唐朝武則天多次徵召過他,但他都不回應。不過他會應徵有緣皇上之徵召而對其進行教化。

後來應崇尚道教的唐睿宗對他屢屢加以尊崇,並徵召他赴京,他才應召而去。唐睿宗在問他有關推斷人事吉凶禍福的事情時,司馬承禎答道:「老子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對於心中想到的以及眼裡看到的事物,經常削弱對其的慾望,還尚且不能做到既不想也不看,難道還要對那些非正道的東西再去進行鑽研,從而增加心智上的障礙嗎?」

唐睿宗又問:「以順應自然的方式治理自身,當然可以做到清高,而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去治理國家,那會怎麼樣呢?」司馬承禎回答說:「國家就像自己的身體一樣。老子說:『留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乃無私焉,而天下理。(在淡泊上多用心,在寂靜處聚會真氣,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就沒有私慾了,那麼天下也就治理了。)』《易經》上說:『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聖人應當按照天地的規律去修養自己的道德,)』因此知道天不講話而守信,無為就能成功。無為的要旨就是治理國家的要旨。」」

唐睿宗深深讚賞其獨特的回答,因而要把他留在宮中,封他做官。然而司馬承禎對此堅決推辭,不久就告別皇上回到了自己的隱居之處。皇上在臨別時賜給他寶琴和花披肩,還派人送他回山。宮中很多官員都寫詩來送他。有一個叫徐彥伯的宦官選擇了其中三十首最好的詩做成一個集子來送他。徐彥伯還為詩集寫了序言,並將詩集命名為《白雲記》,後來一直流傳於世。

當時有一個詩人叫盧藏用,他早年隱居在終南山,後來得以被朝廷錄用而身居顯要之位。他看到司馬承禎要回天台山,就用手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道:「這終南山裡就有不少佳處,何必非回天台山不可呢?」司馬承禎答道:「依在下之所見,終南山只不過是條當官的捷徑而已。」盧藏用聽後面露羞慚之色。

後來到了唐玄宗的時代,他也非常喜好道術,並多次徵召司馬承禎來京城,將他留在殿內,一直對他禮儀有加。唐玄宗在向他請教延壽度世的事情時,司馬承禎往往講得很隱晦,而並沒有向皇上直說。不過唐玄宗將司馬承禎講的話都記錄下來並秘密地收藏起來。因此世人都無法得知他們的談話內容。

就這樣唐玄宗治理國家有四十多年,雖然後來有安祿山侵犯潼關,唐玄宗去蜀地避難之事,不過他終究還是回到京城繼續做他的太上皇。唐玄宗回到京城後又過了七年之後才離世。而他的離世確是因為到了天數。因此他受教於司馬承禎應該說確實獲益不少。

而唐玄宗也聽從了司馬承禎之語而做了不少有益之事。當初唐玄宗在登封太岳回來後問司馬承禎:「五嶽是什麼神主宰的?」司馬承禎答道:「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雲雨,能潛藏各種神仙,國中有聲望的人才能去管理它。而山林之神也是由仙官主管的。」於是唐玄宗詔令在五嶽山頂上修建仙官廟。這種仙官廟實際上就是從司馬承禎開始修建的。

還有一位蜀地的女真人謝自然,她曾經乘船過海,要到蓬萊島去求師。結果船被風刮到了一座山前。這時候突然出現一位道人指點她說:「天台山的司馬承禎已經名列仙位,是個真正的良師。」謝自然就轉而回去懇求司馬承禎,後來受到救度。謝自然最後得道成仙,飛升而去。

司馬承禎久居深山,勤苦修行,駐世一百多年。就在他一百多歲後,面色看上去就像兒童般紅潤,步履就像年輕人那般輕捷。此後的一天早晨,司馬承禎告訴弟子們說:「我自從居住玉霄峰,向東望蓬萊,常常有真正的神靈降下來。現在我受到東海青童君、東華君的召請,必須離開人間了。」他說完不一會兒就氣絕了,然後身體也慢慢地分解消失了。弟子們只好將其衣服和帽子埋了起來而成了一個衣冠冢。

此文章來源於「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