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潤
我們喝茶時,或許會發現這樣一種情形:
西式的茶杯都附帶有手柄,而中國的茶杯則基本都沒有。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茶杯不像外國的杯子一樣帶「把」呢?
網文分享了一些理解。
中國茶具和其它的餐具、炊具一樣,它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
從共享到專用,從粗到精的一個過程。
隨著茶類品種的不斷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
茶具的製作技術也在不斷的完善。
中國茶杯源於碗
-300x200.jpg)
在中國古代,最早發現野生茶樹時,
是採集鮮葉在鍋中烹煮成羹湯而食,
茶葉作為蔬菜,與飯菜相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烹飲方法和器皿。
由此,最初的「茶具」,也就是吃茶的「茶具」就是碗。
而之後中國生產茶具深深受到了「碗」的影響,多數不帶「把」。
為什麼說「多數」,因為在17世紀,歐洲人很喜歡中國的瓷器,
經常在中國訂做茶杯,還囑咐一定要加「把」。
為什麼中國大多數的茶杯沒有「把」呢?
-1-300x200.jpg)
不美觀
以蓋碗為例,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如果僅僅是一個手柄,不僅沒有寓意,也不美觀。
不方便
茶盤中需要擺放各種茶具,如果每個杯子都有手柄,
則放置起來不方便,會相互碰到。
另外,茶具是非常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
每一個器皿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用途和位置,相互制約而互不干擾,
體現了「律」的文化內涵。
既然是「律」了,重複的設計自然不會出現太多。
不實用
大多數的茶都是需要用沸水沖泡的,
如果是帶手柄的杯子,飲用時手會感受不到茶水的溫度,不免燙傷;
而沒有手柄的杯子,人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茶杯,進而判斷是否可以飲用。
歐洲國家的茶杯為什麼都有「把」呢?
-300x200.jpg)
這個還要從中國的蓋碗說起,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這樣記載的:托盞始於唐,前世無所有也。
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碟子融蠟像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
寘盞於蠟,無所傾側,因命工髹漆為之。
寧喜其為,名之曰托,遂行於世。
蓋碗的底托是可以防止燙手的,
但是在中國的茶和瓷器進入英國的時候,
我們解決水溫的蓋碗的底托並沒有被帶過去,
因此英國只好把茶杯做成甜酒奶杯的形狀,
添上一個手柄來解決茶水太燙的問題。
後來茶托傳入英國的時候,英國的茶杯都已經開始帶手柄了,因此就形成現在的樣子了。
另外一個原因當然就是本土文化的影響:
歐洲的茶杯,源於金屬酒杯,一般是銀或者錫的。
這種金屬材質的茶杯導熱性較好,飲用茶水時會燙手,
所以大多有「把」,而且是雙「把」。
說到底,文化的交融中,還是會透露出最初的文化底蘊。
(文章來源: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