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專欄】一人一狗的生活——寫在奧克蘭封城的日子

0
2045

過去的2019年,是忙碌的一年,從年頭到年尾,都在為公司的生存而奔波。隨著春節臨近,一切工作都按下了暫停鍵。像往年一樣,早早的就定下了往返機票,於春節前夕,抵達奧克蘭與女兒一家團聚。剛到奧克蘭機場,見到來接機親人們,我便欣喜地告訴她們:「今年不是特別的忙,這個春節可以在奧克蘭呆上40多天,這是個期待已久的長假期,很多年都沒能擁有這麼多的時間與家人團聚了,非常值得高興!」

為迎接中國新年,奧克蘭的西人超市為生活在紐西蘭的華人做足了功課,收羅了大量中國的食品、中國的調料。琳琅滿目的貨架上,比過去商場里的中國商品豐富多了。貨架上也一反常態,密密麻麻地插滿了印著中文的海報:「迎接中國新年,特大優惠」。

乘著中國春節的購物高潮期打折促銷,商場的優惠活動讓我們在挑選年貨時,收穫了滿滿的意外驚喜,因此而多採購了不少年貨。尤其是中國調料和副食品,挑選了滿滿的一大購物車。家裡喜歡吃的麵粉也有打折,平日里20公斤一包的麵粉,價格是25.99紐幣,中國新年優惠價19.99紐幣。除了聖誕節,這種麵粉是很難遇到打折的,我們採購了好幾包打折麵粉,打折米。真沒想到,由於這次意外的充足採購,為自己避免了一次隨後發生在奧克蘭超市的華人族群搶購風潮。

當時只是很感慨,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穿梭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節日氛圍里。剛在中國,見人們群情激憤地抵制西方聖誕節。轉過身,又見西方人喜氣洋洋地祝福中國新年。別說強烈的情志活動易導致人七情內傷,僅從經商賺錢的角度來說,和氣生財的中國傳統思維,在西方人這裡,倒還運用得更加嫻熟。其實,國家之間的政治對抗,鼓動民間民眾同仇敵愾進行經濟抵制,受到懲罰的最終結果,並不一定是對方的政府,而是商人。就拿紐西蘭來說,肉類,水果類農產品,並不是政府的產業,買與不買,受到影響的是這個行業的生意人。其中,做這些生意的公司,誰知道有多少是中國人自己的呢?

過完年,院子里的葡萄開始慢慢成熟了。今年比去年高產,一棵藤上結有上百串吧,一顆顆通紅透亮。隨之而來,中國武漢疫情的信息也撲面而來。由於有17年前,薩斯病毒傳播期間在廣東的經歷,隱隱約約覺得事情不會像國內政府說的「沒有明顯人傳人的跡象「那麼簡單,對國內親人的擔憂開始在心頭時隱時現。那一年,板藍根在廣東有錢難買,一瓶醋在小賣部曾經被賣到幾百塊錢,廣州火車站乘車逃離的人群,人山人海。我經歷過千辛萬苦擁擠在列車上,顛簸回家的畏途。不過還算幸運,僅差一天就會被強制隔離了。心裡一直盤算著,2月中從奧克蘭返航的飛機要不要改期。還在猶豫中,等來了飛機停航的消息。

廉價航空機票不知能不能退,退票的電話也沒有打通。管他的,作廢算了,安安心心留下來等待疫情過去再說。國內媒體安撫民眾說,疫情將在3、4月份,天氣轉暖以後自動消失,如同當年薩斯病毒一樣,它怕熱!我們且將信將疑,初步打算將回程日期定在4月,最遲5月。

眼看著中國疫情一天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遍及各大洲,既不可防,也不可控,走進紐西蘭是遲早的事情。未來會遭遇什麼情況,一無所知,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了,走一步看一步。

先把院子里的菜地翻整好,讓夏末的陽光好好曬幾天。再開出一片草地來,擴大種植規模,為即將到來的疫情,做點食物儲備,爭取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這裡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庭院,老外一般喜歡種花,華人喜歡種菜。2月正是蔬菜種植換季的時候,育上一批適合秋季生長的菜苗種進地里。

紐西蘭這個地方對植物生長來說,是片得天獨厚的沃土,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據說今年的這個夏季,奧克蘭正恰逢大旱,但是住在市區,幾乎感覺不出大旱的樣子,還是一如既往的那樣,青青的草地藍藍的天。種在地里的蔬菜,以看得見的速度,茁壯生長。

疫情的陰影越來越重,第一例從伊朗回來的病例得到確診的消息剛一公布,當天晚上便在奧克蘭華人群體中掀起了一波搶購生活物資的風潮。進入3月,更有風聲鶴唳的緊張氣氛,人們對群體聚集顯得謹慎,朋友之間的見面幾乎都自動終止了。就連往常熱鬧非凡的農場節,也顯得十分冷清,我們在場中轉了兩圈,竟沒有發現一張華人面孔。

終於,孫兒的學校提前兩周放假了。女兒怕我們寂寞,從朋友處借來一條蘇格蘭邊境牧羊犬陪我們。隨著政府的防疫節奏緊鑼密鼓地展開,封國停航、停工停課、封城,馬不停蹄地接踵而至,讓人猝不及防。小狗也被封城滯留在了家中,和我一樣,成了家中的滯留客。

從3月20號夜間開始封城,政府宣布為期四周的四級防疫警戒。除了幾間供應食品的超市照常開門營業之外,所有的門店全部關張。即使去超市購物,一家人也只能去一個代表。超市門口有員工控制把關,嚴格執行一進一出的政策,保持商場內顧客的流量。家人代表們都得在超市門口排長隊等候,並與他人保持兩米開外的社交距離才算合規。

紐西蘭本來就地廣人稀,家家戶戶還被柵欄隔離著,在家裡平時就安靜得只聽得見自己的耳鳴聲。封城以後,四周更是安靜得出奇。去超市購物這個在平日里根本不在意的差事,一下子成了我們家的美差,個個都爭著想去。抬眼望去,一排排琳琅滿目的大貨架,看得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摸一摸都能生出心滿意足的愉快感。雖然偌大的商場里,個個人都悄聲無息地保持著靜默狀態,但這裡也是整個城市中,唯一能夠感受得到人氣的地方。後來,有些超市規定了購物的時限,恐怕正是由於有太多的人,忘情地流連於花花綠綠的商品世界而忽略了時間,忘卻了特殊時刻等候在門外的他人,才規定了逛商場的時限吧。

封城以後,除了能去超市購物之外,也不是完全不能出門,在住家附近散步、遛狗也是可以的。

封城中的所有日子裡,每天上午,帶著小狗出門去小區旁邊的公園裡溜達,成為一人一狗生活中的日常。小區附近所有的山坡溪流,叢林小徑,都被我們踏遍了。眼見著層林由綠變紅,眼見著林中落葉滿地黃。

小狗在草地旁的一戶人家結識了一個朋友,是它的蘇格蘭老鄉。每天散步從它家院旁經過時,都要站在鐵柵欄外大聲呼喚它的朋友,直到那條蘇格蘭牧羊犬出現在鐵柵欄邊。隔著柵欄,它們碰碰鼻子,碰碰頭,然後歡快地沿著柵欄來回奔跑。我們的小狗剛四個月大,渾身正充滿活力。柵欄裡面的是一條老狗,一會兒就跑不動了,站在樹蔭下,用眼光注視著小狗奔跑。小狗做著各種跳躍的動作,像是在鼓勵老狗和它一起跑動。老狗不為所動佇立在原地,眼神里流出的卻是滿滿的愉快。

回到家裡,小狗除了睡覺,最惦記的就是吃。凡是與吃東西有關的動作,它都十分警覺,生怕錯過了吃東西的機會。哪怕吃飽了,還要吃,實在吃不下,過一會兒,等肚子空出一點位置來了再繼續吃,直到把能吃到的食物吃乾淨了才罷休。

也許是滯留在奧克蘭的日子,有太多難得的空閑,我有時坐在公園裡的花園椅上,一邊看小狗在草地上奔跑嬉戲,一邊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狗生有什麼意義呢?吃飽,玩耍,睡覺,再吃,生兒育女,周而復始,狗生的全部意義就是活著,直到老死?

人生的意義又如何呢?終年勞碌奔忙,為養家糊口,為養兒育女,為養老積蓄,為活著努力?人與動物確實有所不同,人要學習文化,人要工作和建設家園,學習文化和建設的目的是什麼呢?還是為了活著!活著的方式不同而已。

多年前,在廣東佛山的一個貨運站里,老闆遞給我一張名片,姓蟻,名叫蟻義勤。第一次知道中國還有這個姓氏,而且還取了這樣一個名字!那人長什麼模樣早就不記得了,但對這個名字的印象倒是非常的深刻。給孩子起這樣名字的父母是怎麼想的呢?難道和我一樣有同樣的感慨?人的一生,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生,像螞蟻一樣,一代一代,起早貪黑地忙碌。為了生活,為了下一代,付出畢生所有?而後又空空如也?

據說有位義大利人,寫了一本關於中國勞工的書。書中講述中國勞工在海外語言不通,文化融不進當地,飲食習慣也難改變,每天卻可以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還不旅遊,還不度假。中國人還是不死的,中國人年老體衰,干不動活兒以後,便落葉歸根回老家去等死。所以,基本看不見中國人的葬禮。有個老闆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定他們每天工作時間不能超過十小時。於是,工人們便陸陸續續地捲起行李走掉了。他們說,自己出來工作,就是來賺錢的,每天只工作十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又是旅遊、又是度假,就不是過日子的人。在中國民間的詞典里,生活生活,生下來就是幹活的。

我曾經去過位於南島的一個著名淘金小鎮,距離紐西蘭的旅遊瑰寶之地皇后鎮,只有一箭之遙,故名箭鎮。那是一個十分漂亮的小鎮,規劃整齊的街道,鱗次櫛比地排列著一棟棟,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特色的白色木屋。扎紮實實的房屋,精細的做工,精心的設計,無不表露出當年的歐洲人走到此地,就是安了心來居家過日子的。鎮上的博物館,陳列著當年歐洲移民帶來的日常生活用品,生產工具以及馬車等文物,件件做工精美,一眼便能看出歐洲人對生活品質的精緻態度。

回看旁邊,同時代的中國勞工聚居區,對比著實鮮明刺眼。這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零散分布著一些簡陋的房舍。這些狹小幽暗的房舍,早已在歲月的沖刷中破敗不堪。稍微結實一點的那座房屋,是一個曾經兼做旅店的小賣部。小賣部的老闆是當年唯一一個懂英語的中國人。他在勞工居住區內既做勞工們的小買賣,也兼做勞工們的翻譯。幫工人們書寫信封,收發郵件,接待新來的工人住宿。一眼望去,整個遺址傳遞著一條顯而易見的信息:這裡收藏著一段曾經漂泊的人生。

連中國勞工聚居區內的警察局,也是一間小小的簡陋木屋。或許當年的政府心裡也很清楚,中國勞工來此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然後源源不斷地寄回家鄉,干不動活兒了便落葉歸根返回故里,因而他們打的也是臨時的主意。

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雖然有了很大改變,但是,勤勞如蟻,為生存,為後代子孫,不惜傾其所有的辛勞人生,仍未有多大改變。透過這次疫情中,大量底層民眾,顧不上病毒依然存在的威脅,剛一解封便蜂擁而出,四處尋找工作機會這一現象的背後,就能看出事情的原委,生活的重擔如山在肩,漂泊的人生,後浪推前浪般地前赴後繼,這就是現實。這裡面既有國家經濟需要的召喚,也有個人生活的無奈。網上流傳著一則笑話:感染病毒,死亡率只有百分之幾,沒有收入,餓死率百分之百。幽默中透露出的是苦澀的現實。

養家糊口的焦慮,尤其是房貸的壓力,巨石般堵在中國人的心中。作為中國式家長,尤其是父親,責任在肩,重擔如山,不得不選擇堅強勇敢。無論身居何處,只要還在為生計奔波,還在為房貸焦慮,便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在紐西蘭生活的女兒女婿,雖然在封城期間,各自得到紐西蘭政府七千多紐幣的生活補貼,比起那些無依無靠,全憑自己一肩扛起生活重擔的人踏實很多。但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對未來的擔心,仍然牽掛在心頭。世事難料,人生煩心時多,順心時少。這次疫情,也是一個給人思考的契機,如果人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活著,無論以什麼方式活著,與動物的生命,又有多大的區別?或許,我們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正是在於通過生命的歷練,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尋找生命真實存在的意義,才是人活著的目的,才不枉生命中遭遇的所有喜怒哀樂,疾病傷痛。只有真正找到生命意義的那一刻,才能走上一條釋放生命的光彩之路。

今天是2020年5月14日,經過55天的封城隔離,從即日起,奧克蘭防疫警戒從3級下降至2級。雖然警報仍未解除,疫情的陰影仍在幽暗中遲疑徘徊。但是,一想到接下來的日子可以去理髮店剪頭髮了,心中還是不免生出喜悅之情。近段時間以來,每當拿起電話與國內的親戚朋友視頻,聽到的第一句話不是問好,而是一聲驚呼:「你為什麼不理髮?」

是呀!吃的、穿的、用的這些物品,都可以找人代替,或者網購,亦或將就湊合。唯獨理髮這件事情,必須本人親自前往才能解決問題。這個疫情害得人常常背台詞似的,反覆向人解釋紐西蘭的封城政策。年前搭上飛機的那一刻,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一出發,一晃就是幾個月過去了。吃完院里的葡萄,接著吃斐濟果,樹上的斐濟果剛剛掉落完,柿子又紅了,而歸期仍然未有期。

這恐怕是奧克蘭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段時光,不亞於經歷了一場戰爭。與明火執仗的戰爭不同的地方,僅僅在於所面對的敵人是看不見的,不知蟄伏在何處,尋無處尋。這段時光在人類的歷史中,也註定會留下抹不掉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