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短缺車用晶元,美國政府已多次邀集業者共商對策,日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美媒專訪時講出原因。資料照。(圖片來源 :中央社)
【紐西蘭鷹視野中文網】(看中國記者劉世民綜合報導)昨天美媒報導,中華民國經濟部長王美花於1日受訪時表示,台灣能夠確保繼續供應世界從汽車到智慧型手機等產品需要晶元的關鍵,便在於台海和平。由於全球短缺車用晶元,美國政府已多次邀集業者共商對策,日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美媒專訪時表示,是供應鏈中有人囤積晶元。
王美花接受《彭博社》的訪問時指出,經過30年努力台灣終於建立起半導體的聚落,該產業給予台灣的經濟很大支撐,也對於台灣安全有很大幫助,而且台灣在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持續扮演可信賴、可合作的夥伴。
針對兩岸情勢可能讓半導體有斷鏈疑慮,對此王美花表示,「大家應該更重視台灣的安全,讓台灣可以穩定持續為大家提供服務。」
對於美國政府跟英特爾公司是否可能在5年、10年里複製台灣成果,王美花對此不願置評,只表示,台灣專註發揮晶圓代工製造到極致,但亦需要依賴國外廠商,跟全球各晶元設計業者一起合作,並且進口尖端材料與先進位程設備,台灣與國際廠商是「共生共榮」,各國政府應了解到半導體為很複雜的一個供應鏈。
王美花更反駁所謂晶元集中生產於台灣是過度危險的指控,並舉例荷蘭半導體大廠艾司摩爾(ASML)為全球唯一極紫外光(EUV)的高階設備廠商,「大家會說只能跟ASML買,這樣過度倚賴、這樣很危險嗎?」
她最後指出,台灣已努力在協助解除車用晶元短缺的問題,台積電車用晶元產量較2020年已提高60%,可近期市場上供應瓶頸應是起因於在馬來西亞的IC封測廠因疫情關係而沒辦法運作。
群益創新科技基金的經理人黃俊斌投稿《自由時報》認為,半導體創新帶動起5G和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並在政策引導及企業投入下,打造出台科技護國神山群。據工研院的估算,台半導體總產值高居全球第二,且供應鏈很完整;放眼全球,無論上游IC設計、中游晶圓帶動,或下游IC封測,產值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另外,台灣的晶圓代工於先進封裝演進部分,領先美、韓以及歐的大廠至少5年。
為了協助車用晶元的全球客戶解決供應面臨的情況,今年上半年台積電積極採取措施與其它客戶合作,並動態調整產能。不過台積電大力提升車用微控制器(MCU)的產量,全球的車廠卻仍短缺晶元,紛紛被逼減產。
劉德音接受美國《時代雜誌》(Time)專訪時表示,在此情況下,被送至工廠的晶元比使用在產品上還多,意味著在供應鏈當中肯定有人囤積晶元。他還說,台積電被逼迫做出艱難決定,推遲被評估沒那麼急迫需要的關鍵客戶的訂單,客戶有時可能不滿意,可台積電要做對最有利於產業的決定。
此文章來源於「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