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專欄】清茶一杯,馨香飄故里

0
1993
TVNZ視頻截圖

凌晨的地震,沒有把我震醒,倒是手機尖利的警報聲,聲聲驚心。緊急廣播說些什麼,我也聽不懂,我的第一反應是疫情升級了。

坐在寂靜的後院,給自己沏一杯香茶,發發獃。

這次奧克蘭疫情三級警戒暫定七天,才過去了五天,政府發出的手機警報還鮮活地滯留在空氣中,窗外仍然是一片寂靜。此時,又一次響起警報是什麼情況?突然間冒出了許多感染者嗎?才聽一位歐洲的朋友吐槽:一年來,他所生活的城市一直處在半封狀態,人也彷彿進入了半瘋狀態,不知什麼時間是個頭喲!

管他的!既來之則安之。個人的力量在蒼天面前是渺小的,沒有人能改變歷史。的確,每個人都處在危險中,心態坦然,才是度過劫難的最基本條件,以不變,應萬變。

然而,回顧此生走過的一路,卻總是發現,能夠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問心無愧」的底氣又有多足呢?在迷茫的人世中,在光怪陸離、形形色色的誘惑中,自己腳下的路,又有多少坦然?多少忐忑?如果沒有信仰的指引,一個人要反思,要悔改,有多難?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最大的危險,難道不是自以為是?

女兒告訴我,這次警報為地震而鳴。這才知道,紐西蘭北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我們居住的地方雖然沒有波及到,但是,一些被波及到的居民,政府警告要求從海邊撤離到高地,預防海嘯的傷害。可想而知,此時的撤離有多難,同時還要保持兩米的社交距離。

接下來,國內的親人、同學和朋友們的關切紛至沓來。一些多年來少有交往的老熟人也一個個地冒出來,發來信息詢問,暖心的關懷溢滿了一整天。地震沒有驚到,被濃濃的友情感動到了!

我經歷過08年的大地震,當搖晃從輕微到猛烈,完全無縫連接,猝不及防地撲面而來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害怕。病中的母親,瘦弱得走路都搖晃的父親,只有我一個人可以依靠。他們當我是主心骨,可以抵擋一切、抵擋地動山搖。我當他們是生命的一部分,以至於顧不上害怕,忘卻了危險,扶持他們逃出室外。還一次次地沖回家中,取水、拿食物、藥品。事後也後怕,餘震沒完沒了,每一次搖晃,心裡都會咯噔一下。這個時候,能夠支撐自己意志的,就是信仰!我始終堅信,無論曾經的我,在前面的人生階段里是如何度過的,而今的我,已經明了了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意義,知道做一個真誠善良的人是何等重要,明白了反思過錯和升華精神境界是多麼可貴的品質。我相信,只要明白了前行的方向,神不會拋棄我。

每次遇到危難關頭,總會得到親人朋友們的關懷、叮囑鼓勵。哪怕在沒有親緣關係的陌生人中間,也能有美麗的邂逅。在中國人的血脈中,始終保有一份濃濃的淳樸情懷,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在階級鬥爭,社會主義鐵拳摧毀下,始終沒有徹底泯滅,讓這個民族,還看得見被神救贖的希望。

這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與一位老農,一位父親,在火車上相遇的一次經歷。隔著小桌板,我們面對面,一同旅行了三十個小時。

坐火車出行,曾經是絕大多數國人的首選。八九年的六月四日,是一個分水嶺。之前,火車上時刻擁擠不堪。之後,春運期間也不一定能看得見那樣的盛況。一個朋友曾向我述說他遭遇過的擁擠程度。幾個小時的短途火車旅行,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開始的時候,他伸出了一隻手,拉著了高處的吊環,之後就很難再放得下來了,身邊始終找不到一個空隙去安放那隻手。

那個時期,我也常坐火車出差。記得一九八九年的第一天,元旦節,在武漢火車站,我隨著潮水般的人群,擠上了一列火車。這列火車到達目的地,需要三十幾個小時。

火車上十分擁擠,坐在座位上幾乎就不能再動彈了。一路上,對於茶水和食物,只能存在於美妙的幻想中。對面坐著的,是一位樸實本分的農民。聊天中,知道他的女兒找了一份工作在武漢。由於一家人中,從來沒有人出過這麼遠的門,從來沒有人去過這麼大的地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凶是吉,於是家裡決定,由他陪同女兒到工作單位,安頓好了再回家。

我趕緊問:「怎麼樣?還好嗎?」

他愉快地說:「很順利,很滿意」。

我們一路聊天打發漫長的時間,幾乎都是我問他,有問必答。而他從不打聽我的情況,都是我主動告訴他的。到了飯點,飢腸轆轆。因為我是臨時決定乘坐這趟列車的,完全沒有準備,隨身簡單的行李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下肚。

老哥摸出一個布包,打開來,裡面裹著的是自家烙的三個白麵餅。他拿出一個,掰成兩半,遞給我一半,怯怯地問:

「你吃點這個可以嗎?」

眼神里流露出的,分明是擔心我受到委屈。

聞聲我的鼻子發酸了,忍著眼淚,趕緊接過餅子,大口下肚。之後的漫長旅程中,每到飢餓時分,他都摸索著打開包袱,拿出餅子,小心地分成兩半,遞一半給我,直到三個餅子全部吃完。我知道,那是他為這趟三十幾個小時的旅程,刻意準備的三餐食物,結果一半都裝進了我的肚子里。

他比我提前幾個小時到站,我們揮手惜別。看著那不知是被淚水還是距離逐漸模糊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是終身難以忘懷的感激,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人生就是如此的嚴峻,許多人,許多事,如同火車旅行,一站一站的轉身,一站一站的分手,一揮別即是永恆。相離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一個人,經常能在不經意間,與善良不期而遇。善意,會以各種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在紐西蘭最常見的是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傳遞過來的溫暖,可以愉悅身心。或者是在困境中,聽到一句問候,一聲叮囑,都足以使心靈獲得安慰,驅趕走孤獨。哪怕是嘮叨、是碎碎念、是自說自話、還是述說自己的經歷、感懷,都能從中觸摸到善意與關懷。在去年國內的疫情中,更是如此。作家方方通過日記的方式,分享她的經歷,她的心思和感受。記述了她的鄰居、朋友們的經歷和感受。無論記述的經歷和感受離我們有多遠,有多近,善良與善良是相通的。我們從中,讀到痛苦、讀到無奈、讀到渴望、讀到期盼,無論那些故事和情感,與我們的生活相不相關,難道不是她們自己內心的真實表達嗎?她沒有詛咒什麼,她沒有慫恿人去仇恨誰,沒有慫恿人去報復誰,更沒有慫恿誰去顛覆什麼,與兇狠、惡毒、陰險都不沾邊。竟然被一些人解讀成給國家抹黑、給敵人遞刀。回擊以粗俗的謾罵、惡毒的攻擊,甚至生命威脅!這是人性異化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表現出如此的不可思議!

方方想要同情、想要幫助的那些人,因為方方沒有為執政者塗脂抹粉,沒有和欺騙、隱瞞事實真相的人站在一起,共同掩蓋真相,方方就成了敵人?就該被圍攻、圍剿,就該被踩踏和羞辱?這與傳統中華民族血脈中淳樸、善良的人性有多遠?

方方的遭遇,是人類道德淪落到如今,魔性扼殺人性、扼殺良知的一次集中表現。揭開事實真相,揭示社會醜惡的一面,真實地表達情感和述求,是從細微處喚醒良知,重塑人類善良、正直人性的義舉,也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懷。方方在被惡毒攻擊的過程中,也得到無數人的理解和支持,獲得無數人的讚美,令人感到寬慰,畢竟,撒旦的價值觀要想徹底摧毀人性,摧毀善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總有人還在堅守。

剛下過雨的院落,濕潤、清新,清茶的芬芳在眼前瀰漫。故鄉的人們,可好?願這芬芳香甜萬里。